2020年5月,被执行人张某去世了。他的离世让强制执行案件陷入了一个困惑之中——张某的财产怎么执行?张某的继承人均不愿继承他的财产,财产无人管理,这该如何处理?强制执行案件又该由谁来作为被执行人?
6月20日,北京法院第十期“京法精品课堂”活动对这些难题进行了解答。大兴法院执行局赵鑫、程立、李浩、李思锦组成的授课团队以张某案即“民法典实施后,北京法院首例变更遗产管理人为被执行人案件”以案说法——“让民政部门作为遗产管理人”,困扰强制执行案件的难题迎刃而解。
授课团队紧密结合民法典实施后遗产管理人制度新的发展变化,从变更遗产管理人为被执行人的法律适用、变更民政部门为被执行人的价值考量和理论基础、民政部门作为遗产管理人的相关程序模式选择、民政部门作为遗产管理人的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讲解,积极探索民政部门作为遗产管理人的程序运行构想和优化建议。
“本期授课案例对遗产管理人制度在程序法中的制度缺位和立法空白问题进行探讨,为此类案件的办理提供了参考”大兴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柏东如是说。他从“把牢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院工作发展;将精品案例作为延伸审判执行职能的有力载体,促进公正司法、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学习好、适用好、宣传好民法典”三个方面强调了本次课程的意义。
北京高院政治部教培处处长宋卓基指出,本次课堂为案例教学品牌再添一枚“硕果”,要以加强案例教学,推进京法精品案例研究,推动北京法院“四个高地”建设;要以京法精品课堂工作促进人才梯次化培养,推动专家型人才和骨干型人才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要以京法精品课堂工作促进法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在司法实践中提炼、总结、输出更多的优秀研究成果。
大兴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高虹表示将进一步抓好队伍建设,精益求精,在品牌打造中重质量、讲效果,深刻理解案例研究重大意义;研精覃思,在审执工作中重思考、讲分析,切实提升司法能力水平;开拓创新,在人才培养中重需求、讲方法,不断打造过硬法院队伍。
听完这堂课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执行法官这样说。
北京市政协委员
马元颖
整堂课程的理论层次高、现实意义强,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眼光,阐述了民政部门作为遗产管理人在执行程序中进行追加的法律适用和审查规则,对人民法院类案处理和民政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规范指引。
大兴区人大代表
陈野
本次授课内容彰显了遗产管理人制度的重要程序价值,为执行程序与遗产继承有效衔接,解决司法难点提供了可靠的路径,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谭秋桂
今天的授课选题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意义。授课内容围绕民法典立法背景,对完善此类问题的处理规则进行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精品课堂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形成“办好一案提高一片”的效果,有利于不断提升法官理论素养。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
庄诗岳
本期精品课堂既对民政部门作为遗产管理人的制度背景和价值进行了宏观阐述,也对变更民政部门为被执行人的制度运行和设计进行了微观说明,不仅为此类案件的审理和执行提供了重要的规则参照,也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理念与担当。
北京高院执行局执行一庭三级高级法官
禹明逸
本期课堂授课内容丰富、逻辑层次清晰,授课团队精准理解与适用民法典,为类案办理提供了有效指引;对立法空白进行有力探索,为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助力;借鉴破产管理人制度,为立法完善提供了有益参考。
供稿:大兴法院
摄影:崔茹雪
编辑:钱坤 汪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