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形目,鹟科,体型小(体长约13厘米)的褐色鹟。尾色暗,基部外侧明显白色。嘴及脚黑色。繁殖期雄鸟喉部橙红色,周围灰色,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暗灰褐色,喉部近白色,白色眼圈狭窄。
喜在灌木及小树上活动,站立时常有上下翘尾动作。习性隐秘惧人,遇到威胁立即飞至隐蔽处。鸣叫短促而沙哑,似棘轮声。旅鸟,繁殖于古北界(现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迁徙经过我国东半部,常见越冬于广西、广东及海南,北京本地春秋两季可见。
根据多年观察记录,园内多见于小乔木的中下部及灌丛中,很少到建筑、乔木的上部及地面活动。公园西南山、水榭周边、梅园、夏山等景区均有记录,可重点关注。
每年4至5月及8至10月可见,其中5月及9月更加相对易见。清晨至午前、以及日落之前相对活跃,常捕捉小型昆虫为食。
只有繁殖期(春季)的成年雄鸟,才有“红喉”,即橙红色的喉部。非繁殖期的成年雄鸟、雌鸟及幼鸟,是见不到“红喉”的。远距离观察时,大小及整体羽色,易与麻雀混淆,建议仔细分辨。春季相对更喜鸣叫,其特有的像棘轮一样的声音,可以作为探寻的线索。习性胆小惧人,飞行迅速,如遇其躲藏,建议安静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
说明:
文中相关图片、表格及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北京中山公园鸟类分布及多样性保护研究项目,其中所载鸟种可见时间及地点均源于该项目近年的调查记录及统计结果,并不完全代表未来该鸟种分布的可能性及变化趋势,实际中该鸟种出现的时间及地点未必包括和(或)仅限于上述范围,因此本文不对所涉及鸟种的观察成功率做出任何保证,相关信息仅供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