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考古所发掘结果:熊猫食竹历史或可追溯到600万年前
2022-07-02 16:2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根据云南省考古所和昭通市政府联合组织的水塘坝晚中新世遗址科学发掘结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研究发现了大熊猫吃竹子的习性至少起源于距今700—600万年前。

云南昭通水塘坝始熊猫生态复原右侧个体显示伪拇指抓握功能,左侧个体显示步行姿态

据中科院发表的《科学报告》始熊猫第六指,即“伪拇指”演化的论文显示,属于食肉目的大熊猫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除前肢上正常的五个手指之外,它们还拥有一个强烈增大的手腕部骨骼,即桡侧籽骨,充当第六个手指,形成可以对握的“拇指”来抓住竹子。这成为了它们区别于同科属哺乳动物的“绝技”,使其能够适应于专门吃竹子的生活。

该研究结果中参考的始熊猫关键的伪拇指和臼齿化石,来自2015年云南省考古所、古脊椎所、昭通市政府联合组织的水塘坝晚中新世遗址科学发掘。此前,此专业问题在业内一直缺乏完整的解答,因为在早于晚更新世的始熊猫-大熊猫谱系中缺乏相关的化石证据。而云南省考古所联合多部门组织的此次对云南昭通盆地晚中新世水塘坝的发掘有了新发现,首次记录了熊猫取食竹子演化的可能时间和步骤,同时始熊猫的牙齿形态已经达到了现代大熊猫的复杂程度,甚至更复杂。

研究结果显示,大熊猫的抓握与人类的抓握有根本不同,始熊猫具有最早的增大的桡侧籽骨,与其他掌骨联动,已经形成对握的“拇指”功能。 虽然不能够像人类拇指那样独立于其他手指运动,但它足够为大熊猫提供吃竹子所需的抓握能力,适度防止竹子从手指上滑落。不过,分担体重的限制可能是熊猫的伪拇指从未演化成完整手指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简陋的“拇指”表明,大熊猫专门吃竹子的习性至少在距今700—600万年前就起源了。

掌上春城记者:浦潇

责编:许妍茹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建军


作者:

掌上春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