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香山|盛夏“避暑”指南
2022-07-05 16:0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香山为何适合避暑?

从自然环境来说:香山地处太行山余脉小西山山脉,独特的马蹄形山坳使这里形成小气候,夏季温度略低于市区的温度。

从人文历史来说:香山自古就是皇家纳凉避暑的胜地,金代金章宗在西山一带挑选八处景色优美、泉水丰沛的地方修建行宫,可用作狩猎纳凉,被后人称为“西山八大水院”,其中位于香山南麓的是潭水院。而到了清代,满族崛起于山海关外,长期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体质抗冷而不耐热,京城的夏季对于清代帝王来讲,漫长难耐,他们自然也会想方设法地寻找避暑的方式。其中,北京西郊自然山水、树木葱郁的环境,成为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因此在西郊一带修建园林,盛夏时节可远离紫禁城,来避暑纳凉,也形成了西郊“三山五园”的皇家宫苑格局。

诗词中香山夏日的清凉

香山园林鼎盛时期为清代乾隆时期修建“静宜园”,园成后,乾隆皇帝非常喜爱香山,他一生八十余次游览静宜园,每次都要驻跸三五日,特别是喜爱香山夏日,常常来此避暑纳凉,赏花闻香、听泉赏雨可以说是他在香山避暑的主要活动,他也写下不少关于香山夏季的诗篇。

《夏日香山》

“我到香山如读书,日新境会领徐徐。

朱楼延爽当风峭,绿野含滋正雨余。”

——乾隆十二年

《夏日静宜园》

“山游爽趁雨余天,树态峰姿尽洒然。

两月未来缘望泽,一时得意足忘筌。

阳乌光射千林晃,牝壑流增百道悬。

凭寄畅怀还惕息,持盈有志矢年年。”

——乾隆十五年

此外,还有一些乾隆描写香山的诗作,虽没有直接以夏日为题目,但字里行间都透出香山凉爽的夏日。比如题为《爽》的诗中写到:“入山已无暑,先秋更逢爽。”而一些咏诵动植物的诗词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香山的凉爽夏日,比如题为《金莲花》的诗作中写到:“绿叶金英开夏首,山中过雨倍精神。”还比如一首题为《山鸟》的诗作中,乾隆写到:“入夏林荫密,飞栖山鸟多。”也展现出一派自然山林,绿树成荫、山鸟自啼的清爽景致。

香山避暑地点推荐

致远斋是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首勤政殿的重要组成,由致远斋、韵琴斋和听雪轩三座殿宇组成。致远斋是乾隆驻跸香山期间咨政理事的地方,命名源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斋通过庭院的游廊连接起来,配以山石、水池、植物等,展现着皇家园林的古典韵味,坐在游廊中,远观山景,心旷神怡。

见心斋是香山公园内唯一一处颇具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的庭院,半圆形水池,三面环以围廊,一面为主体建筑见心斋、正凝堂、畅风楼等。清代嘉庆年间曾重修见心斋,嘉庆皇帝御笔题写见心斋诗:“虚檐流水息尘襟,静觉澄明妙悟深。山鸟自啼花自落,循环无已见天心。”游览之余,在这里小憩,欣赏池中自由游曳的鱼儿,心情愉悦。

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园北麓,是北京西山一带“最为迤逦”的一座寺院,全寺占地四万余平方米,距今有近700年历史。整体建筑依山势层层叠起,为南北对称轴线式布局,常年游客量较少,非常幽静宜人。

静翠湖位于香山公园南麓,前身为香山静宜园时期的“带水屏山”,顾名思义,这里“山为屏障、水为玉带”,一汪碧水被青山环绕,湖内莲花盛开,湖畔垂柳松木、郁郁葱葱,非常清幽,命名“静翠湖”,盛夏时节,在湖畔的“对瀑”敞厅休憩赏景,山风掠过,顿感清凉。

温馨提示

近期进入暑热天气,雨水频繁,体感会比较闷热,请登山的游客朋友们关注天气变化,量力而行,不必要追求高体能锻炼、在公园里散散步、赏赏景、养养眼,放松心情,也是不错的选择。


作者:

北京香山公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