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古建探秘|历代帝王庙: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
2022-07-23 18:5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寻觅历史的痕迹、聆听历史的声音,穿梭于时光交错折叠的古都,寻访古建筑里的悠悠古韵,透过时间的帷幔,听古建筑“讲述”尘封的历史。

西城古建探秘之帝王庙

阜成门内大街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妙应寺、历代帝王庙、广济寺等都在历史上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北京人中流传着一首民谣:“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 这首民谣说的就是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俗称帝王庙,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道路北,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场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阜成门内大街环境整治复兴计划正式启动,该项目重点在交通动线、建筑立面、公共装置、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和全面优化提升,旨在重塑一条连续的、安全的、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老街。今天的历代帝王庙门前更加整洁了。

01

历代帝王庙的前世今生

1531年,明朝嘉靖帝在保安寺原址上建历代帝王庙。整座庙宇庄严肃穆,主体红墙黄瓦,显现出皇家气派。最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历代帝王庙,后明朝嘉靖帝再建于北京。清朝时,南京旧庙毁弃不存,北京的历代帝王庙成为全国唯一的历代帝王庙。

民国时期,历代帝王庙祭祀活动停止,改由中华教育改进社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代帝王庙屋舍由北京市立女子第三中学使用,后改组为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2000年底到2004年初,历代帝王庙进行了全面恢复性修缮,同时完成了对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的异地安置工作。

据历代帝王庙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的历代帝王庙不仅保留了明朝时期的建筑格局,更有清朝时期的建筑外观,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其建筑价值也不容忽视。

北京民谣中说到的历代帝王庙的“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是有事实根据的。

有桥没有水:历代帝王庙坐北向南,门前并列三座石桥,但桥下并无河流。

有碑没有驮:对历代帝王庙大修时,在大门前竖立了两座用满、汉、蒙、藏、回、托忒6种文字刻写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石碑。此两碑不是由石雕的赑屃驮载,而是立在抱鼓石座上,所以说它是“有碑没有驮”。

有钟没有鼓:庭院内东有钟楼,西边相应位置却无鼓楼,因此叫“有钟没有鼓”。

有庙没有佛:由于历代帝王庙虽名为庙,却非佛寺,庙中供奉的是自三皇五帝至明末崇祯188位帝王及79位贤臣的牌位,所以说它是“有庙没有佛”。

02

历代帝王庙里

那些耐人寻味的建筑细节

历代帝王庙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影壁、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等建筑。如今影壁与庙门之间被阜成门内大街的道路分割在道路的两侧。

历代帝王庙的影壁东西宽32.4米,南北厚1.35米,高约5.6米。影壁通体朱红,基座为砖砌的须弥座,四棱都由绿琉璃筒瓦包嵌。影壁与两翼有两座木牌楼,形成的封闭空间称“景德街”。1954年1月,两座木牌楼被拆除,在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等人的呼吁下,牌楼的构件、榫卯结构等基本保留完整。2003年底其中一座木牌楼被安放于首都博物馆大厅内,其正面进行了重新彩绘,背面古旧斑驳,基本保留了原貌。

旧时民众不准穿行景德街,只能经过影壁后面的葫芦形门洞绕行。所以老北京一首民谣中有“马市桥(今白塔寺路口),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绕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

作为一个祭祀的场所,历代帝王庙其政治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

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是景德崇圣殿,该殿是重檐庑殿式建筑,与故宫乾清宫规格相仿。大殿高21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标志着“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地面铺着皇家专用的“金砖”。殿内有60根等高的楠木柱,它们都是明朝嘉靖年间始建时的旧构,近500年来未曾换过一根。景德崇圣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配殿中祭祀着中华历史上79位贤相名将的牌位。

在历代帝王庙的西跨院里还设有一座关帝庙,对关羽进行单独祭祀,独享其尊。

为了凸显历代帝王庙的重要地位,明清两朝的君主在建设和维护历代帝王庙过程中颇为用心,以帝王的礼制和皇宫的规格进行修建,可是庙宇中的一些重要建筑,却没有采用金色琉璃瓦建造屋顶,而是装饰着黑色琉璃瓦。

那么如此重要的皇家建筑,为何会频繁采用黑色琉璃瓦?这体现出古人一些思考,历代帝王庙的庙门顶用的是黑色琉璃瓦,绿色剪边,表示一种肃穆的气氛。琉璃瓦则表示出历代帝王庙在封建王朝的等级。另外影壁以及配殿的绿色剪边都体现了肃穆的气氛和在封建王朝中的高等级地位。历代帝王庙窗棂、彩画等也体现了其在封建社会中的高等级地位。因此,在历代帝王庙中,可以看到重要建筑上所用的窗棂是六菱花,彩画用的则是金龙和玺彩画或旋子彩画。

历代帝王庙现存御制石碑共四通,均配有碑亭,分列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以外观而言,四座碑亭外形相仿,皆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外檐金龙和玺彩绘。亭内巨碑、碑趺加之海水江崖石雕地面,均体现了皇家的最高等级。从年代而论,除东南碑亭为清朝雍正时期所建,剩下三座皆为清朝乾隆时期所立。在这四通御碑中,唯有正西碑亭内石碑略有不同。因其碑身光滑如镜,并无半字镌刻,故又称“无字碑”。

走进历代帝王庙的正西碑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碑额上浮雕的巨龙。龙头前探,龙尾向东翘起,居高临下,威武异常,似有向下俯冲之感。碑身与碑额为一整体,通高6.2米,碑身光滑无字。碑趺所用造型并非常见的赑屃,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于“龙”的造型,亦可称为“龙趺碑”。该碑趺体量硕大凝重,雕工细腻,造型生动。龙身满覆鳞甲,腮边鬣毛飘逸,两眼怒目圆睁,四肢刚劲有力。龙身周围还采用浮雕手法雕刻山石,与地面海水纹饰相呼应,取江山社稷之意。碑趺下有青白石水盘,雕有海水江崖图案。水盘四角漩涡内分布鱼、鳖、虾、蟹,四周水浪中还雕有数只瑞兽,在浪花中若隐若现。

关于历代帝王庙中“无字碑”的营建年代和建造过程,现存《内务府奏案》中有详尽记载,转述如下:

碑亭建成后还发生了一个小的插曲。乾隆五十年(1785)三月二十四日,内务府大臣和珅、金简、福长安等人得旨,乾隆皇帝要在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东、西两边各建造一座碑亭。乾隆五十一年(1786)碑亭建造工程正式动工。乾隆五十二年(1787)工程告竣后,理应对工程用料银两进行及时查核销算,但该事一直迟迟未办。直到两年后,也就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此事才被时任内务府大臣永瑢发现并上报。结果,乾隆皇帝以报销延迟,督催不力为由,将身为总理工程事务大员的和珅、福长安、金简等人各罚俸半年。不仅如此,该工程主事官员按例应罚俸一年,但都加倍罚俸两年。足见乾隆对历代帝王庙的御碑格外重视,不容任何官员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怠慢。

以今人理解,树碑的目的是立传扬名,昭示功德,但“无字碑”究竟为何无字,千百年来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03

历代帝王庙的瑰宝

——中华统绪 不绝如线

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认为,依靠武力得到统治地位之后,必须融入中华统文化之中,才能固本强身,坐稳天下。因此,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都极为关注历代帝王庙。

顺治皇帝亲政后,努力学习中原汉族皇帝治国理政的经验,尤其推崇明太祖朱元璋,亲祭历代帝王庙,“以抒景仰前徽意”,并增加几位中原汉族皇帝入祀,撤出辽、金、元帝王。这些做法,后来被辅佐少年康熙的满洲权贵所否定。

康熙帝曾为中国开创了又一个强大而繁荣的盛世。他在位61年,深感在这个古老大国做皇帝之艰辛与不易。康熙帝在人生的最后两年,十分关注历代帝王庙的入祀问题,他超越了各种纷争,为历代帝王庙划定了入祀底线。康熙六十一年四月,他提出两点重要意见。一是对开国创业和治国守业的君臣都要重视。比如在从祀名臣中,开国元勋居多,辅佐太平的功臣很少,这极不公平。二是对亡国之君也要具体分析。

雍正帝在第一时间落实了康熙帝遗愿,使历代帝王庙发生了空前变化,从过去只崇祀少量的开国君臣到大量入祀了治国守业的君臣。雍正在位13年,5次亲祭,大修庙宇,还亲书了《历代帝王庙碑》,反复论证了治国守业君臣的极端重要性。

乾隆帝在位时,历代帝王庙已历经明洪武至清雍正,凡三百多年,有了很大发展。乾隆从25岁继位到75岁高龄,7次亲祭、5次赋诗、4次撰写碑文,10余次颁布谕旨,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重修历代帝王庙,把景德崇圣殿规格提高到了“乾清宫”级;二是提出“法戒论”,并作为祭祀要义;三是把“中华统绪,不绝如线”作为入祀帝王的最高准则。

“中华统绪,不绝如线”是乾隆帝提出的。他用这八个字,概括了中华统序(绪)的最大特点,即中华的治统序列就像一条没有中断的线,传承有序、一以贯之。至此,入祀历代帝王庙的帝王数量最终确定为188人、功臣名将79人。于是,历代帝王庙成为一庙之中群体祭祀人物数量最多的庙宇。

抚今追昔,感慨良多。作为后人,我们理应对先哲前贤怀有温情与敬意,更有责任反思历史,有所效法,有所儆戒。如今,历代帝王庙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着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作用。

文字:石伟

图片:于志强 资料图片

视频:周博男


作者: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