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到金丝猴馆,场馆金属结构也随之闪闪发光,阳光透过笼舍的细网洒在金丝猴壮壮的身上,毛发透着光亮。壮壮被暖阳轻轻唤醒,伸了个懒腰继续趴着,眼神却看向了远方,过了一阵壮壮兴奋了起来,原来是他的老朋友来了——刘连贵。
刘连贵,今年60岁,在北京动物园工作了42年,伴随着大家口中的“小刘”变成“老刘师傅”,他还有不到100天就退休了。估计当初那个毛头小子也没想到这金丝猴饲养一干就是一辈子。
01.
金丝猴见证北京动物园的成长
那时金丝猴馆只有川、滇金丝猴
“那边滇猴阿贵、川猴壮壮、黔猴阿静、石头……” 说话间,刘师傅眼中闪着灵动的光。“阿静特别文静,石头太轴……”“阿贵现在跟着他儿子一起,这老头以前脾气就不好,现在岁数大了脾气温和了很多……”“洋洋今年升级宝妈了,虽然在咱们这长大的,她看过她妈怎么带她的妹妹,现在大娃带的很好……”“壮壮现在正当年,唉!愁得慌还没有媳妇……”话语中尽显牵挂和惦念。
“动物其实特别简单,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金丝猴每每看到刘师傅都会凑到玻璃前打个招呼。“刚分配到这,也不懂(饲养),也谈不上喜欢(金丝猴),养啥就琢磨啥”。那时刘师傅大把的时间都花在观察动物上,遇到不懂就问、遇到不会就学,渐渐地他开始喜欢与金丝猴在一起这种简单的相处模式,想了解更多、想让它们生活更舒适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对于金丝猴的一切信息刘师傅开始更加专注,跟着师傅学、查资料学、去原生地交流学,就这样生生把自己练成了“内行”。
几十年间,金丝猴场馆经历了很多次翻修改造,馆内的金丝猴也从1956年展出川金丝猴一种增加到了现在川、滇、黔三种,黔金丝猴更是开创了国内首个圈养人工种群自然繁殖成活先例。这些年一代代的金丝猴在这里繁衍,种群队伍日渐壮大,当年那个“嫩头青”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02.
圈养黔金丝猴首次繁殖
当“产婆”又当“奶爸”
要知道,黔金丝猴珍贵程度远超大熊猫,不但野外数量少,就连人工饲养黔金丝猴数量也是极少,据最新数据显示,除了其栖息地梵净山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有5只,就只有在北京动物园金丝猴馆的5只。刘师傅和他的团队更是突破了国内黔金丝猴人工圈养技术,创造了首次繁殖纪录,为人工圈养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及经验。
“来的时候还在喝奶,又瘦又小,特别是石头。”刘师傅想起黔金丝猴刚来到北京动物园时说到。为了让两只黔金丝猴顺利安家,工作人员给它们起名“石头“和”阿静”,并为他们准备了单独的兽舍和24小时的看护。“当时也怕养不活,起个小名‘石头’好养,希望它能健康成长”。像父母照看孩子,它们从襁褓一点点长大,会在刘师傅肩头跳来跳去,会把头埋在他怀中休息,在它们身上刘师傅倾注了最多的心血,就这样石头和阿静健康长大,慢慢到了“谈情说爱”的年纪。
那天,阿静远远看到刘师傅就冲着他招呼,刘师傅走近后发现阿静隆起的肚子,不敢相信地伸出手,轻轻摸着阿静的肚子,“发现竟然有胎动,阿静要有自己的宝宝了”。这可把刘师傅和班组成员高兴坏了。阿静是人工圈养长大的,这是它的头胎,大家更加全身心地看护这个新手“妈妈”。分娩那天,刘师傅也一直守着,“也担心,手心儿里都冒汗。”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提起当时依旧记忆犹新,“孩子出生后,脐带一直没有被咬断,就在外面裸露着,我也怕她出意外就跟兽医商量,决定人工剪断”。一般情况下生育后的动物都本能的护仔,好在阿静与刘师傅感情深厚,刘师傅一边拿着食物引诱,一边瞅准时机,手起刀落之间胎盘顺利落地。大家都替刘师傅捏着一把汗,当刘师傅走出笼舍后,大家才发现刘师傅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打透。就这样,北京动物园迎来了国内首个人工圈养黔金丝猴的诞生。
03.
流年已逝总有一别
纵有万般不舍也要说再见
饲养工作不同于其他,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也为这份工作增加了别样的情感和乐趣,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它把一生托付给了他,他用最好的年华陪伴了它。迎来送往,周而复始,有新生的喜悦,也有告别的悲伤,北京动物园不仅是动物的生活天地,也聚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动物都是有感情、有灵性的”刘师傅说, “那年南迪(滇金丝猴)的老婆园元(滇金丝猴)难产,抢救了两天有所好转,南迪一直在门口守望着它老婆。谁承想几天后的一个中午,南迪突然发出凄惨的叫声。当时就感觉情况不好,园元走了,走的时候整个馆都异常安静,”到这刘师傅顿了顿没再说下去,“后来,老南迪也寿终正寝了,走的那天,我过去看它时,它背身躺着不动了,我叫了叫它没动,我也没敢上前,最后同事给抬走的。”说着刘师傅眼圈也泛红起来,“直到现在有去世的动物我都不敢去看,养动物就是越养越害怕”。
下班后,刘师傅把门锁拽了又拽,门推了又推,夕阳笼罩着他的脸庞,两步一回头。还有不到100天,刘师傅就要离开这个岗位了,朝夕相伴几十年却也转瞬即逝,这里留给他太多的回忆,“退了我肯定也常回来看看它们,也不知道这些臭小子听不听话”。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