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目,雨燕科,体型中等(体长约17厘米)。全身几乎全部深褐色,头顶和背羽色较深暗,并略具光泽。颏、喉近白色,胸部、腹部、尾下覆羽暗褐色。两翅狭长呈镰刀状,飞行时向后弯曲。嘴短阔而平扁,纯黑色,脚黑褐色。幼鸟额污灰白色,通体烟褐色,微具细窄的灰白色羽缘,颏、喉灰白色扩展到上胸。
北京地区分布的普通雨燕,属于叫做“北京雨燕”的亚种,为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候(Robert Swinhoe)于1870年在北京采集到标本并定名为Apus apus pekinensis,即北京雨燕。多栖息于高大建筑物,近年发现甚至可在桥梁的缝隙中栖居。有利用古建筑屋檐下的结构空间筑巢繁殖的传统习性,故在古建筑相对集中的地区见到普通雨燕的几率较大。
在高大古建筑周边飞行的普通雨燕
由于脚部四趾全部向前的特殊结构,导致其无法在地面行走,也难以从原地跃起向上起飞,多数情况都是从高处滑跃而下之后飞行,除停栖及孵化育雏外,其余的时间几乎都在飞行中度过。流线型的身体及狭长的翅膀,让其成为天生的飞行高手,最大飞行时速可达110千米,动作轻盈灵活,盘旋俯冲、急速转向都是普通雨燕的看家本领,能够在飞行中高效的捕食昆虫。
普通雨燕在北京属于夏候鸟。每年春季4月前后迁飞至此繁殖,7月中下旬,大部分离巢幼鸟连同亲鸟一起向西迁徙离开。其迁徙路线十分漫长,从我国新疆离境,经中亚地区穿越阿拉伯半岛,然后跨越红海,最终到达非洲中南部的越冬地,单程迁徙距离可达上万公里。
普通雨燕大部活动时间是在空中飞行,根据多年观察记录,园内五色土周边、南门广场等相对空旷的区域视野开阔,有利于观察到其高空集群飞行的现象。唐花坞、水榭、愉园、习礼亭周边等地,常常能够见到普通雨燕发出尖厉叫声从低空呼啸而过。
每年4月至8月可见,其中6至7月相对常见,在晴朗无风的上午至下午尤为多见。常边飞行边鸣叫,声音尖厉而响亮。6月中下旬起至7月中上旬,大量离巢幼鸟在空中练习飞行及捕食技巧,为接下来的长距离迁飞做准备,此时见到集群飞行现象的机会要更多一些。
雨燕突出的外观特征是通体深褐色(在天空背景下由于光线原因,看上去接近于黑色),飞行时狭长的翅膀呈镰刀状,尾部在飞行时经常收成一束,需要调整方向时尾羽打开呈叉状。
普通雨燕虽然叫做“雨燕”,但并不是只有要下雨时才能见到它们。当我们看到大量普通雨燕在空中聚集盘旋时,它们有可能是在觅食,也有可能是离巢的幼鸟在练习飞翔,尤其是从6月下旬起,开始为即将到来的长距离迁徙做最后的准备。进入7月,大批普通雨燕渐渐踏上远征越冬地之旅,而我们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在来年4、5月间,才能再见到它们在空中翱翔的身影。
温馨提示:如果见到落地的普通雨燕,无论是成鸟还是幼鸟,都不要擅自带回饲养,因其特殊的生物特性,非专业人士极难将其养活,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时间联系所在地的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在专业指导下完成进行科学救助。
说明:
文中相关图片、表格及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北京中山公园鸟类分布及多样性保护研究项目,其中所载鸟种可见时间及地点均源于该项目近年的调查记录及统计结果,并不完全代表未来该鸟种分布的可能性及变化趋势,实际中该鸟种出现的时间及地点未必包括和(或)仅限于上述范围,因此本文不对所涉及鸟种的观察成功率做出任何保证,相关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