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一张限量出版且颇为独特的黑胶唱片由新汇集团上海音像有限公司和力潮唱片联合发行。这张45转LP唱片收录了王家阳半个世纪前创作的提琴作品,且半数作品由年逾八旬的他亲自演奏。录音师张杰感慨:“在我三十多年的职业录音师生涯中,还没遇见过这个年纪的小提琴家进棚录制唱片。”
王家阳是国内音乐界鲜有的集演奏、教学、作曲、指挥、乐队组织为一体,且在耄耋之年仍坚持五项并举的音乐家。这张唱片的出版,既是对他漫长音乐岁月的一次深情回顾,也是其创作演奏实力的最新体现。
幸遇名师
提琴指挥两翼飞
学生时期的王家阳
王家阳与音乐结缘,不仅源自其音乐天赋,更得益于多位慧眼独具的好老师。早在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念书时,他对音乐的热爱与敏感就被音乐老师马肇统注意到了。马老师教他指挥唱歌,又让他担任南京市小学生合唱团的指挥,他进而被推荐考入上海行知艺术学校。该校老师包括后来担任中央乐团首席的小提琴家杨秉荪。
第二年(1952),行知艺校与上海音乐学院少年班合并,成为上音附中的肇始。首批学生中有后来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名的俞丽拿,以及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主席徐锡宜等。王家阳被确定选修小提琴专业后,一位被王家阳感恩终生的老师进入他的艺术生涯。
上世纪50年代上音附中男生合影
老师名叫王人艺,早年为黎锦晖创办的上海“明月歌舞社”主要乐手,后来进入明月社的聂耳曾拜其为师。他也是早期与乐团合作演奏过小提琴协奏曲的两位华人小提琴家之一,另一位是马思聪。王人艺1945年获聘国立音乐院小提琴教授。他妹妹王人美则是名闻遐迩的电影明星。王家阳便是在王人艺手下开始了上音小提琴专业的学习。
王家阳说,恩师教会他很多重要的方法和理念,如一开始就强调用心拉琴,初学从顿弓起步,这让他真切感受到弓弦之间的关系及运弓和发音的控制原理。他后来教学生也一直重视初始阶段的顿弓训练。王人艺更教他怎样做人,师生情深日久弥新,形同父子,直至王人艺1985年去世。
1979年王家阳与王人艺夫妇合影
另一位对王家阳影响深远的老师是上音指挥系创系主任杨嘉仁。经时任上音附中校长程卓如(杨嘉仁妻)推荐,王家阳和徐锡宜作为全年级的佼佼者进入指挥系学习。王家阳迄今记得杨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杨老师对“表演式”指挥的批评和对“命令式”指挥的肯定的一席话,让他受益终身。
就王家阳的主修专业提琴而言,王家阳也有两句名言是他的学生都牢记的,即有两种小提琴家:一种是唬人的演奏家,过于重视炫技和面部及肢体表情,让人觉得你不同凡响;另一种是感人的演奏家,力图用富有情感的琴声打动人。他鼓励学生摒弃前者,争做后者。
痴迷中提
教学创作双收获
王家阳作为公认的尖子生,虽因家庭出身无缘保送出国,却有幸入选当时由苏联、东德、捷克三国专家开课的专家班。“不出国门而能同时向三国大师学习,这是何等幸事?”多年后他仍有一种满足感,因为他确实从专家班的学习中获得技术和音乐理解等多方面的快速进步。
渐渐地,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和小提琴的关系并不是主动的,而主要是被动的。也就是说,在物理性能方面,人必须顺从琴的发音规律,尤其是在运弓时;只有在达到音乐目标时才具有主动性。他拉小提琴的音色特别好,他教的学生拉琴音色也普遍好于平均水平,都源自对这个道理的贯彻始终。
一次偶然,他被苏联中提琴家德米特·谢巴霖演奏巴赫《恰空》的唱片(本是小提琴曲)迷住了,没想到中提琴竟比小提琴更加丰满生动。后来,他又听到苏联专家米吉强斯基和师兄郑石生用中提琴和小提琴演奏亨德尔的《帕萨卡利亚》,再次感受到中提琴声部的和声与节奏多变的独特魅力,此后又因鲍罗丁的多首弦乐四重奏而迷上室内乐。他和同学悄悄练四重奏,又申请转学中提琴。
但因当时存在一个普遍误解,认为小提琴学不好的才转学中提琴,老师们都不同意他转。直至中提琴外教别里捷听过他的演奏向系里提出建议,他才得以如愿。王家阳最终以五年(前三年小提琴,后两年中提琴)主科全部满分的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成为上音第一个专职中提琴教师。毕业前,他还和师生组成弦乐四重奏组,参加国际舒曼四重奏比赛国内选拔赛,获得第一名。
此后在教学、指挥之余,王家阳常以中提琴独奏者的身份崭露头角。现在仍能听到的当时上海电台录制的他的演奏录音,就包括刘念劬为大提琴创作、王家阳改编的中提琴协奏曲《我走进庄严的一大会址》。我还记得少年时在南京人民剧场看过他与前线歌舞团管弦乐团演奏的中提琴协奏曲《思念》,这是他与作曲家龙飞、秦运尉共同创作的国内第一首原创中提琴协奏曲。
任教第三年(1965),王家阳担任管弦系的青年教师弦乐教研组组长,不久遭遇“文革”,外国教材被禁用,上音附中被取消。附中1972年以“五七”音训班名义复课后,面对无教材可用的局面,王家阳开始自编教材,将成熟的外国演奏技术运用在中国民族音乐上。例如作品《到敌人后方去》,借鉴帕格尼尼的《摩西主题变奏曲》,在一根G弦上演奏全曲。他在担任上音小提琴教材组副组长期间负责编创的《小提琴练习曲》,于197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他编创的《四季调》《山歌》《采茶》《女社员》等小提琴齐奏曲也都正式出版,其中《四季调》和《山歌》还录制了唱片。
本文开头提到的唱片上的作品,也都创作于这个时期,包括《京剧主题狂想曲》《扬鞭催马》《G弦上的红色随想曲》等。这些在非常时期各种限制下创作的作品,今天听来,仍不失音乐美感和技术复杂性。
辗转宁杭
军地乐团指挥家
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时期的王家阳
1978年,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为发展交响乐团而来上音挖人,指名要调王家阳。他于是成为前线歌舞团的指挥兼乐队队长和教员,这一待就是八年多。
在“前线”期间,军区将原有的乐队扩建成一个双管编制的交响乐团,由龚隆坤和王家阳展开全面的乐队训练,大幅提高了“前线”的乐队水平。乐团从此不再只是歌舞的附庸,而具备了独立举办音乐会的演出架构。有时他也在音乐会上担任独奏,而他的小提琴一直没丢,可以无障碍地在两种提琴上切换进行高难度的独奏。
1985年,因军队改革缩编,王家阳回到阔别八年的上音。恰在此时,浙江歌舞团要组建交响乐团,急需一位专业领头人——指挥,便到上音向指挥大师黄晓同求助。黄晓同认为最具指挥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唯有王家阳,便予以推荐。经说服,王家阳于1986年来到杭州,担任浙江省歌舞总团主管业务的副团长兼三个音乐团体的指挥,主抓交响乐团的组建和培训。在浙江期间,王家阳倾心于乐团建设,并频繁组织本地和外地的演出,为浙江的交响乐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王家阳在浙江期间
但这时王家阳的眼疾忽趋严重,左眼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接受医生建议,王家阳被迫中断在浙江的音乐工作,于1991年请长假南下广州治疗,以防波及另一只眼。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在上海青年话剧团工作的表演艺术家妻子卢时初也一同随往。这一走,不经意为其开启了另一个灿烂的音乐篇章。
南下深圳
少年奏乐惊京沪
王家阳与深圳交响乐团女子室内乐团合作演出
经一段时间治疗,病情果然稳定,王家阳干脆办理了提前退养手续,并接受师兄李牧真邀请去深圳联手从事小提琴教学。不料李牧真后来去西班牙探望儿子,不幸病故他乡。其交由王家阳代为培养的一批学生便成为他的学生。
王家阳用一生从教经验和艺术体验全力训练这些学生。例如当他发现很多学提琴的孩子苦恼于揉弦技术时,就反复强调歌唱性,启发孩子们用心中的歌声来引导指尖的颤动。他说,“机械化的揉弦不等于歌唱,听到这样的揉弦就错了,听见你发自内心的歌唱,就对了。”后来,他觉得学生学琴有点枯燥,不如组成一个小乐队,既可以获得相互合作的乐趣,也能在乐队训练中提升音乐素养,而乐队合作正是当时中国音乐教育的弱项。1992年,深圳青少年爱乐室内乐团(以下简称“少年乐团”)成立,王从此在给学生上课之余,全身心地投入到义务的乐队训练中。
经两年训练,乐队成员从当初的6人增加到22人,并积累了一套精致优美的中外曲目,达到能公开举行音乐会的程度。1994年5月31日晚,经专家推荐和文化部审核,少年乐团和浙京津三地少儿艺术团体一道,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少年乐团的小提琴齐奏《八月桂花遍地开》、小提琴独奏《查尔达什》《新疆之春》等体现较高水平的演奏,受到中央领导和首都青少年的热烈欢迎。
怀仁堂归来后,乐团的公开演出渐趋频繁,尤以1996年在香港举行的两场音乐会和1997年7月12日在深圳大剧院举行的庆回归音乐会影响最大。其中庆回归音乐会作为香港回归后首次由两地乐团联合演出的大型交响音乐会,由香港青年交响乐团和深圳青少年爱乐室内乐团共107人合作演出。这次音乐会后,便有深圳及北京文艺界热心人建议并筹划乐团进京演出。
1997年8月18日、19日,少年乐团如期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两场音乐会。不仅观众踊跃,很多音乐名家如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80岁高龄的指挥家李德伦等也亲临观摩。音乐会演奏了巴赫《G大调布兰登堡协奏曲》、罗西尼《A大调弦乐奏鸣曲》等中外名曲。这群平均年龄仅有14岁的孩子们,神情专注,技巧娴熟,和声丰富,线条清晰,在指挥王家阳的调动下,演奏出纯粹而富有情感的古典音乐,引发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李德伦、韩中杰、徐锡宜、李焕之、孙慎、徐沛东、司徒志文等聆听了音乐会,上台祝贺并合影留念
演出结束后,李焕之、李德伦、韩中杰、徐锡宜、徐新、谭利华、孙慎、徐沛东、左因等音乐家以及文化部、中国音协等机构领导兴致勃勃参加座谈,讨论热烈。徐锡宜说:“业余乐队演出了专业水平,而我们专业乐团有的下降到业余水平,这个变化值得思考。”韩中杰说:“听完第一支曲子后,我就非常惊讶!能把这样不容易的作品演奏得这样好,他们的合奏解决得很好。”李德伦一番话更是说得王家阳热泪盈眶:“今天的音乐会,我听到音乐了!”
李德伦邀请王家阳去家中细谈,主动提出由他来担任乐团的艺术顾问
1998年8月13日、14日,乐团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两场音乐会。这次演出也在某种程度上惊动了上海音乐界,以致时任上音教师、现任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的杨燕迪在上海电视台一档节目中公开说,这次演出“对上海音乐界是一次善意的挑战”。
上音老院长贺绿汀为少年乐团题字
境外延伸
教学成果满香江
王家阳指挥香港演艺学院少儿乐团
王家阳在提琴教育和乐队训练方面的骄人成绩,早已引起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演艺学院的注意。从1996年9月起,57岁的王家阳正式获聘演艺学院客座教授,持续至今。
在演艺学院这座香港惟一高等音乐学府里,王家阳仿佛又回到三十多年前在上音任教的岁月。所不同的是,这里更注重合奏与乐队训练,国际交流也更为频繁。学院将室内乐训练和提琴教学的重任压在了王家阳身上,其集教学、示范、指挥、作曲配器于一身的综合特长也得到充分发挥,受到师生们的爱戴和尊重。
这段时间,王家阳的很多学生(深圳和香港)长大后陆续出国深造并成为职业演奏家或音乐教师,有的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少年乐团当初的22人中,一大半经深造后分别进入英国室内乐团、瑞典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等知名乐团,还有2人出国读音乐博士后学成回国任教。香港小交响乐团的中提琴首席和副首席都是他的学生。
在奔波于深港两地的同时,王家阳还获邀成为弦乐四重奏、提琴演奏等多项国际国内比赛的评委,并受邀指挥跨地区和国际的音乐演出。2011年至2012年,由上海文广局和香港演艺学院联合策划组织于香港、澳门、上海、台北分别举行四场青少年音乐会,演出单位都是当地青年交响乐团或室内乐团,却邀王家阳飞往四地指挥。2011年10月,72岁的王家阳获邀担任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第四届大湖区孔子音乐节”的嘉宾,对来自附近州市13所学校乐团进行指导,又指挥13个乐团联合组成的300多人大型乐队举行闭幕音乐会。
如今,他和卢时初两位老师虽都年届八旬,但精神矍铄,对音乐教育的热情依旧如昔。这两年虽因疫情不能跨境香港教学,但他和卢时初于2010年组建的一个成人乐团——深圳爱乐室内乐团仍活跃于深圳各种舞台。2021年,在一些学成回国的昔日学生的一再建议下,王家阳组建了新的少年室内乐团……音乐教育事业对王老来说,一直在路上。
辜晓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