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中华传统美学的丰富内涵,凝聚了数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园林建筑更是集书画、音乐、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
古人云,“看景不如听景”,即“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
自古以来,中国的造园者就有意识的将自然界的声音加入到园林设计中,将声音之美与园林环境融合,营造一种不拘泥于实体空间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的表达在园林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给观赏者营造出一种不限于固有景色的景外之象和景外之情,带给人一种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园林中的声景又分为自然声与人工的声,这是一种通过听觉为居园者、游园之人营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意境美的造景手法。其中的自然声以自然界的声音为主,人工声则是以人工模拟自然的方式营造出来的,而这些具备人的能动性的声音在与唯一性的园林环境的融合中可以营造出具备各类独特性的景观效果。
“萧寺可以舶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夜雨芭蕉,似杂娇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细腰。移竹当窗,分梨为园;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月。”
——明·计成《园冶·园说》
回顾中华几千年的造园史,恍然发现,声景在营造中国古典园林“声景并茂”的意境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留得残荷听雨声”亦或是从“小楼一夜 听春雨”中,都能体会到声景之于园林,是锦上花,得之焕然,失之黯然。
晋代诗人左思曾于《招隐诗》中言,“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自然界中的风声、鸟鸣、雨打芭蕉之声;人工声中的嬉笑打闹、聊天下棋、走路清扫等,都能与园林中的景色相融,其营造出的意境也能引起人的共鸣。
声景之于园林不亚于雕梁之于建筑,造园匠人皆可将其溶于景中,利用声景的介入使园林达到虚实相生的意境,让整个园林空间更加多变、丰富。园林中也不乏以声景命名的建筑,扬州个园中的“宜雨轩”和苏州拙政园中的“听雨轩”,皆是园主人以实景建筑诉虚景生境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