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检察院“‘检·护’民企”文化品牌
2022-08-21 22:3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充分发挥检察文化“示范引领、凝聚检心、助力主业”新作用,全面展示新时代首都“四大检察”发展成效,集中呈现北京市检察机关近年来形成的一系列富有特色、成效明显的检察文化品牌建设成果,北京市检察院组织开展了第二届检察文化品牌征集活动,并最终评选出十个优秀文化品牌。京检君将带领大家依次走进这些优秀文化品牌,深入领略他们的风采。

本期,京检君为您展示的是通州区检察院“‘检·护’民企”文化品牌

通州区检察院

“‘检·护’民企”文化品牌

一、内涵及特色

“‘检·护’民企”是通州区检察院深入落实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工作要求,更好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而创新打造的检察文化品牌。“检·护”有两层含义,一是取“监护”的谐音,寓意对涉案企业依法严格管理、促进依规经营的“监护”,体现“真严管”;二是“检察守护”的简称,寓意检察能动履职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体现“真厚爱”。

图为通州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访调研,保护中小微企业

二、创建思路及主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肯定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最高检也强调,检察机关要当好民营企业的“老娘舅”。通州区检察院通过打造“‘检·护’民企”品牌,秉持“一二三四”工作理念,能动履职为副中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明确“一个关键”,打造企业合规样板

作为企业合规的试点院,通州区检察院坚持“学在先,干在先”理念,把企业合规建设作为履行“严管厚爱”责任的关键,组织学习全国范围内的先进经验,结合区域特色适用,做好服务民企的“后半篇文章”。率先开展异地多方“云端考察”活动,探索北京市异地企业合规协作模式,打造“专业审查+公开听证”的副中心模式,成功办理北京市首例适用第三方监管企业合规案件,治标又治本,为企业合规提供“通检方案”。

制定“两部规范”,服务民企有章可依

成立服务民企工作专班,组织专题调查研究,相继出台通州区检察院《关于服务民营企业营造副中心良好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和《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工作指引》,全面深化办案理念,涵盖打击、监督、保护三大核心任务,围绕案件受理、提前介入、联络服务等5方面,提出25项具体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办案规范和服务机制,突出可操作性,有效指导民营企业服务保障工作开展。

树立“三个重点”,保障更加全面

坚持“打击是手段,保护是基础,服务是目的”三个重点共同发力,为民企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建立“涉民企案件标识制度”,依法快审快办快诉,实现精准打击;坚持“一案一建议”“一企一建议”“公开送达+回访座谈”机制,帮助企业建章立制,实现精益保护;聚焦企业内部风控,主动了解企业需求,量身定制普法课程,实现精细服务。

建立“四项机制”,服务更接地气

建立经济影响评估机制,对可能发生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做到一案一评估、一环节一评估、一措施一评估,最大限度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追赃挽损工作贯穿各个办案环节,并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检察官绩效考核,正向激励检察官强化民营企业财产权保护;建立专家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外脑”专家库,随案引入专业辅助人,以专业化建议督促企业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依法合规经营;建立典型案例发布机制,开展涉民营企业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定期向社会发布、向民营企业推送。

图为通州区检察院开展服务城市副中心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三、成效及社会影响力

通过打造“‘检·护’民企”品牌,通州区检察院切实将保护民营企业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2021年以来,严惩涉企业产权、扰乱市场秩序犯罪案件57件80人,向民营企业制发检察建议40余份,提出意见建议100余项,开展“民营企业刑事风险防控”普法10余次,覆盖民营企业260余家,依法对23名涉案企业家、高管平等保护,发布的四批服务民营企业、保护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获得新华社北京分社等多家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办理的2起案件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通州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获评全国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一等奖。

图为通州区检察院开展两地多方“云端考察”活动,探索跨区域企业合规协作模式

检察机关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综述:医治成长“病症”,引导企业扣好“第一粒扣子”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详情)


作者: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