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
施工质量安全监管一直延续着
“尺量、锤敲”的传统方式,
现场监督检查必须携带相机、
检查表,使用纸笔记录检查结果,
数码相机拍摄影像资料,
再以纸质通知单的方式通知
施工单位整改,
整改完成后需要施工单位报送
相应的整改报告……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文字、
影像资料保存困难、
监督人员与施工管理人员沟通不便、
整改反馈耗时长、效率低、
易出错等诸多痛点。
为了解决现实工作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北京建科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为朝阳区开发搭建了北京市首个建设工程综合性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 ——朝阳区建设工程智慧监管平台。
“北京市朝阳区建设工程智慧监管平台” 2020年正式上线运行,系统实现了建设工程安全、质量、劳务、环保、消防以及市场一体化监督执法综合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水平,提升了监管的效率,确保了朝阳区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一)“线上” 齐抓共管!
朝阳区建设工程智慧监管平台建立以朝阳区建委为中心的“智慧大脑”,形成街乡、参建企业、项目部、建筑工人多方参与的检查体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打造全员监督的模式,形成建筑行业的“12345”。
为解决各部门、企业之间信息不通畅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检查,使各部门、企业之间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对项目自查问题开放数据接口,与各集团、企业实现数据共享。把各集团公司、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到工程的监管中来,将监管数据打通,共同将隐患问题暴露出来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全民监管。
(二)业务系统联动互
通过系统整合,打通底层数据,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联动互通。
在“北京市朝阳区建设工程智慧监管平台”平台上,监管人员可以看到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业务系统上的数据。各系统数据互通也可以大量减少监督人员重复工作量,实现让数据多跑路,提升监督人员工作效率,提高各类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
(三)监督执法“标准化”
“北京市朝阳区建设工程智慧监管平台”根据日常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建立了日常监督检查线上填报、整改模式,利用数学公式科学编制监督计划。
监督人员根据监督计划进行监督检查,为解决监督监督管理中“监督工程去几次?”“什么时候去?”“查什么项目?”提供计算依据和数据支撑。
整个监督管理过程从现场检查单填写,到项目人员签字确认,接到整改通知,再到最后的整改回复与确认。全部实现信息数据线上流转,隐患闭合,无纸化办公。
(四)“履责率”推动主体责任落实
“北京市朝阳区建设工程智慧监管平台”利用履责率作为企业、项目履职情况排名的依据,对于排名靠后的企业、项目定期进行约谈,督促其更好的加强工作。督促企业、项目主动地将质量、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主动寻找,发现隐患,尽可能的暴露现场的问题。同时对于企业、项目自查发现的问题在整改期内的,建委不再作出处罚,越主动发现问题履责情况越高。通过引入现场“履责率”参数,落实差异化监管的要求。
(五)智能眼镜远程监管
通过配置智能穿戴设备,“北京市朝阳区建设工程智慧监管平台”解决了人员力量不足问题,通过现场人员佩戴建科研智能眼镜,监督人员可在办公室进行监督检查并形成影像资料留存备查,有效减少了路途时间,大大提高了对施工现场监管的工作效率。
为配合朝阳区住建委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将日常监督检查业务流程,内置到“智能眼镜”远程实施监管功能中,针对日常监督检查重点,监督人员可以通过远程视频通话的形式进行监管,并将现场发现的问题直接生成监督检查记录单,发送给现场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可以在APP上签名。现场管理人员针对监督记录单中的问题,通过APP填写整改记录,推送给监督人员。监督人员可在手机上对整改情况进行确认,在远程状态下实现隐患闭环管理。
(六)AI自动识别隐患
作为协助行业监管工具,引入移动智能识别执法终端等,应用新一代AI技术的终端设备,利用宏观+微观的方式通过固定摄像头、AI边缘盒子、智能穿戴设备实现隐患的自动识别,由原来人找问题到自动提醒哪里有问题的转变,提升监督管理效率。针对工程项目每天都产生大量的检查、监督数据,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问题和工程项目的人、机、料、法、环是密切相关的,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相关性、影响性、根源性分析,从而实现建筑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环境、劳务方面问题的预警。
来源:北京建科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