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梦之班”
2022-08-24 19:1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乒乓球项目是随什刹海体校一起成长起来的。当时将自行车棚改造成乒乓球训练房,支了几张乒乓球桌就开始训练了。教练只有何至贞一人,主要就是带小朋友一起打打球。直至1962年,江继杰、王学震从体院毕业后来校任教,成立了正式的乒乓球培训班,重点为普及乒乓球运动。学生多为学校学生,年龄不一、水平不一,大的有高三学生,小的只有6岁。教练也比较业余,江继杰、王学震并非乒乓球科班出身,只是后来参加了总局举行的教练员培训班,训练才开始正规起来。场地条件也很艰苦,由自行车棚改造的训练用房,泥土地面,四处漏风,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冬天的时候,学生入校的第一件事便是自己提着火炉子生火,结果个个都成了“黑孩子”。更为有趣的是,由自行车棚改造的训练房,临着大街,来来往往的人均可“驻足观赏”。即使这样,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家的训练热情。

乒乓球班从一个散兵游勇的队伍,发展到而今无数乒乓球小爱好者为之向往之地的个中原因,还在于她拥有一支坚实的教练员队伍。其中,包括50年代回国的第一代国家队员王锡添,张怡宁的启蒙教练王碧玲,中国乒乓球“十佳”教练员、曾获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签发的训练证书、世界冠军王涛的启蒙教练甄九祥等等。在这些优秀教练的背后,还有一位默默无闻的老教练在为他们辛苦地耕耘着,他就是乒乓球第一代正规教练员江继杰。作为一个非乒乓球教练员出身的教练,他积极奔走,四处网罗人才。他曾在特殊时期,将受到限制的时任北京队教练员王锡添、王健、祝定祥等调入体校;还曾将当时在北京市很名气且极具责任心的东城区体校的教练员唐鑫森也调入体校,此事还曾在当时的乒乓界传为一段佳话。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段时期,他这么一位非乒乓球专业出身的教练,手底下聚集了4位国家级乒乓球教练,接受他的指挥。其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1964年江继杰教练在指导学生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乒乓球班除培养出了张怡宁、王涛、马龙等一大批世界级优秀选手,还培养了一大批后来改行在其他领域为社会作出很大贡献的运动员,如海军装备部政委金克、麦当劳中国区老总蔡维迁、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新闻宣传部部长蒋效愚、张怡宁的教练李隼等等。

(作者:石风华 朱章华 严丽芬)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2011年第4期《冠军的摇篮——走进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

编辑:薄梦嫄

实习生:肖珊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