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水利部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支持,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心联合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纪录片《黄河安澜》将于今晚22:25播出收官篇——《幸福长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调研,足迹遍布上中下游和流域九省区,为黄河保护和治理工作把脉定向、作出部署。
本集纪录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理念展开,讲述黄河如何成为一条“安澜之河、富民之河,宜居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下,古老黄河重获新生,焕发青春,一幅幸福河图徐徐展开。
安澜之河
大美青海,人间净土。位于“地球第三极”的青海,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气候敏感启动区、全球生态系统调节稳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在巴颜喀拉山下的三江源区曲麻莱县,黄河第一哨的主人格求,忠实地巡护在由她负责的源区内。昔日,格求一家三口以放牧为生,今天的他们,在退牧还草的国家生态战略中,已成为三江源的守护者。
转至中国最美高寒湿地草原若尔盖,牧民们在生态保护的今天,为了母亲河的明天改变了传统的生存方式,端起了旅游加牧家乐的绿色饭碗。事业的开阔让他们成为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人、大美河源的捍卫者,退牧还草的若尓盖草原也成为了旅游者的天堂。
富民之河
20年前,六盘山还是一个贫困山区。而今天,曾经的亘古荒原已经涅槃重生。退耕还林、易地搬迁,一场涉及百万人的生态移民后,家园重建,沙漠变为绿地,希望的炊烟缓缓升起。新的生产方式让农民进一步跨入到现代文明社会的行列,六盘山与南侧秦岭接壤,构筑起黄河流域的绿色屏障。
在黄河下游滩区,有近200万群众居住于滞洪区内,360余万亩农田靠天吃饭。为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一场改变滩区面貌的攻坚战,在豫鲁两省打响。如今,滩区已经改天换地,座座小到四百亩,大至二千亩、风格迵异、功能齐全、平地崛起的高台建筑群,分布滩区内外,昔日的“黄河滩”,伴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正在变为富庶之地,这是滩区群众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宜居之河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历史上,不少文人骚客都在这里留下千古绝唱。如今,伴着黄河景观线的打造,拂去历史尘埃的渭河再现汉唐风韵,成为群众心中向往的宜居之地。家住渭河北岸的王新刚便是其中之一。自从担任生态养护员,每天沿河巡护,他眼里的渭河一季一模样,年年新气象。而作为塞上湖城一名社区党支部书记兼河长的何天龙,也带着一份责任感,每天巡走穿城而过的典农河两岸,为这座城市守护着一条条绿水,一片片碧潭。
“黄河远上白云间”,在丝绸之路与黄河握手相拥处——金城兰州,被黄河一分为二。茶余饭后走出家门,或观看文艺表演,或品茗言欢,是兰州人享受慢节奏生活的一种态度。
生态之河
在黄河三角洲,黄蓝交汇的壮丽奇景无不令人惊艳。河海边长大的张岩宝每天上午都会驾驶着快艇,载着南来北往的游客,沿着黄河入海的方向驶向黄与蓝的交汇处。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黄河三角洲这片世界最年轻的湿地,正在成为一个跨越大洋的鸟类迁徙国际中转站。每年有成千上万的鸟类在这里休养生息,而后南下澳洲,北上俄罗斯。
文化之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坐落于晋陕峡谷的碛口古镇,是历史上黄河水陆相接的贸易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人文环境,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旅和游人。如今的这里,青砖、灰瓦、石阶、古树相依相拥,与身边的黄河构成一处时空地标,座座建筑凸显着文化符号,条条小道散发出岁月韵味。碛口古镇已成为集旅游、住宿、影视拍摄、艺术院校教学创作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溯河而上,在传说中大禹疏通河源的地方,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立足黄河流域特色饮食文化,擎起了一项“造血”工程。12万人口的循化县,如今有超过25%的劳动力人口在全国近千个城市从事牛肉拉面产业,仅北京就有360多家。
5646公里的长度,百万年的历史,勾勒出一条大河的时空轨迹;水流泱泱,历史浩荡,铸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港珠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她将开启大江大河的“大治时代”。今晚22:25,敬请锁定《黄河安澜》收官之作——《幸福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