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北京|古狮:妙态千姿
2022-09-20 17: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中轴线南端点在永定门,北端点在钟楼,位居北京老城正中,全长7.6千米。在中轴线上有城楼、御道、河湖、桥梁、宫殿、街市、祭坛等一系列文化遗产,还有一个特殊的动物,也始终镇守在这条中轴线上,它就是——古狮。

近日,《中轴线文化游典》系列丛书第二讲《古狮:妙态千姿》在角楼图书馆举办,本书作者梁欣立为读者详细讲述了中轴线上狮子的精微尊贵,带领大家中轴线上“古狮游”。

《古狮》一书作者梁欣立

从兽中之王到文物古迹的狮子

距今2100多年前,狮子从中亚传人中国;

东汉时期墓地出现了石狮形象的守墓兽;

隋唐时期佛教传人北京,石狮子出现在寺庙门前;

金、元、明、清四朝建都北京,门前狮子多了;

随着历史发展,工匠制作石狮、铁狮、铜狮、镏金狮的技术日渐成熟;

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因门前狮子而更显文化内涵博大、底蕴丰厚。


中国狮子的由来

中国的地域上原本没有狮子这种动物,狮子的故乡在非洲、西亚和南美洲等地。由于狮子生性凶猛,外形威严,号称兽中之王,所以人们关注它,以征服它为荣。

随着人类之间的往来交流,狮子被当作礼品送到中国。狮子最早传人中国是在西汉时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途经大月氏、大宛、康居和大夏等中亚国家,开辟了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正是张骞“凿空”西域有了使团的往来交流,才给引进各类物种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却没有狮子传人中国的文字记载。

徐华铛等著《中国狮子艺术》一书中讲道:“现在所知的有关狮子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班固撰写的《汉书•西域传》:‘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由此也可以证实狮子传人中国的年代,最晚也在公元 23年以前。“

三国时期的孟康为《汉书•西域传》作注说:“狮子似虎,正黄,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描写出狮子的外貌基本特点。


狮子这个中文名称是怎样来的

狮子传人中国时,那些送狮子的驯养师都是中亚、西亚人,地域口语与中国中原人语音相差很大,对狮子的称呼多种多样,没有标准。

早年古书中用”师子”表示动物的狮子,一些传人中国的佛教经文译本中也用“师子”的称呼。

南北朝时期梁大同九年(543年)太学博士顾野王编撰的《玉篇》“犬部”中才出现了“狮,猛兽也”。这是因为狮子算是猛兽,所以加上“犭”。狮子在中国古代叫法还有很多,如“狻猊”“辟邪”“天禄”“天鹿”“犼”等。直到近代,人们用科学的动物学理论,把动物按科属分类,狮子才定下学名,沿用至今。

佛教的经书中有许多关于狮子的记载,狮子还常被作为护法者来表现,佛教传说故事中也常提到狮子。在北京石景山区有座法海寺,寺内最著名的是明正统八年(1443)宫廷画家绘制的壁画,《三大士图》是其中一幅,画中水月观音居中,旁边就是金毛狮子的形象。

北京许多佛舍利塔上也有狮子的雕像,塔座部分设有一圈间隔的砖石雕龛,每个龛中都雕有一尊雄狮,头均向外探出,好似背上驮着佛龛,以表示狮子驮着自己的主人为护法者来保佑平安。

从西汉到清代,外国友邦或藩属向中国皇帝进献动物作为礼品的事屡见不鲜。进献的动物品种多样,大多是中国没有的动物,以狮子、大象记载最多。

清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十四日,北京城迎来了西洋国王阿丰肃的遣使队伍,浩浩荡荡进贡,京城百姓沿街看热闹,阿丰肃的使者带来了大量礼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数西洋机器表和动物狮子。


门前狮子摆放有讲究

关于门前狮子的摆放,也是大有讲究的。最早出现门前放置狮子的记载,是后人辑元代熊梦祥著《析津志辑佚》“风俗”篇中:”都中显宦税硕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凿成,亦如上放顿。”

门前放置狮子一般的固定样式是:门左边的是雄狮,脚下蹬一绣球;门右边的是雌狮,脚下按一幼狮。这样放置的原因与传统习俗有关,古代宗法制度规定昭穆之序,凡宗庙,包括墓地的排列,最早的始祖居中,然后二世、四世等双数祖先位于始祖之左,称昭位;三世、五世等单数祖先位于始祖之右,称为穆位。如今雄狮、雌狮分列也正合乎昭穆之序说法,还有百姓俗称男左女右的说法。


北京城的古狮

北京现有二百多处存留古狮造像,其中有门前石刻狮、浮雕狮、桥望柱狮、铸铁狮、铸铜狮和铜胎镏金狮等几类,全面反映出这个领城老北京工艺美术艺术的成就。

北京古狮主要分布在皇宫及城内,为皇家、权贵们的地位象征,作为中华历史古迹保存下来,其造型及制造过程,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古狮十分珍贵,古人敬为瑞兽,现今被当成传统神兽,供后人欣赏研究。天安门前的石狮地位最特殊,它的形象代表了国家、民族及首都北京。


永定门的狮子最年轻

永定门城门洞南口左右放置一对2004年添造的汉白玉石狮,辟邪祈祥。石狮造型仿明清时期石狮,机器切磨加工而成。石狮呈蹲坐姿势,狮头略小,身躯肥大,四肢匀称,下部仰覆莲须弥座,座上雕花铺锦,四面垂帘各刻六个高浮雕团花纹,凸显庄重。在石狮周围设汉白玉石护栏。

20世纪20年代的永定门照片
2004年复建的永定门城门楼

正阳门城楼守门狮来自何处

正阳门城楼门洞南侧有一对高大的石狮,在此守卫城门,古城楼配古石狮恰好合璧。实际上这对石狮并不是正阳门城楼的,而是正阳门北边大明门的石狮。自明永乐至今已有600余年,中华门、棋盘街、下马牌都被拆除了,仅留存这一对石狮移到正阳门城楼门洞南侧。

1912年拍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门外一对石狮。

石狮就这样成为正阳门城楼的守门狮。近百年来,这对重达几吨的守门石狮,先后被移动过数次,终于安家于现在的摆放位置。2018年,石狮被添加了汉白玉石护栏,城门洞南口两石狮之间地面设置了“中国公路零公里点”标志,中国四面八方的道路都以此标志为起点计算路程,也算给古石狮添了一个伴。

2020年拍正阳门城楼,门洞南口两侧石狮
2003年拍正阳门箭楼石狮

正阳门城楼的石狮与箭楼的石狮整体形象差不多,但局部还是有差异。不同之处:如城楼石狮低头旁视,箭楼石狮抬头平视。城楼石狮双耳上翻;箭楼石狮双耳向后。城楼石狮胸前绶带比箭楼石狮要宽,雕刻的团花枝叶纹要细腻得多,两侧挂的樱穗不是兽头口衔,采用了圆环挂樱穗。城楼石狮的底座不是束腰式须弥座,而是直立边方箱式; 箭楼石狮是仰覆莲须弥座。城楼石狮底座铺锦的每面三角垂帘上平刻宽花边花纹;而箭楼石狮底座铺锦的每面三角垂帘上刻有六朵团花枝叶纹,非常突出显眼。


金水桥石狮是明代石狮的代表

天安门中间五座金水桥的南北各放置石狮一对,石狮坐北朝南,身躯庞大。这两对石狮分雄狮和雌狮,其石质、造型、尺寸均为同款雕造,雕刻手法及石狮形态也一样。可以断定石狮是同一时期,用同一种石料,同一批工匠雕刻而成的,统称天安门前金水桥石狮。

2020年拍天安门前金水桥两对石狮

两对石狮威风凛凛,神态表情是严肃端庄,给人们的感受却是亲切可爱,憨态可掬。石狮蹲坐姿势端正,狮头个大,占了全身的五分之二,微微向内侧歪头,头顶的鬃毛工整地卷成漩涡状的螺发卷,瞪着大眼睛低视前方,肌肉圆阔,指爪粗大有力。东边的石狮头向西歪,右前爪下是锦绶带缠绣球,表示雄狮掌控皇权统治,富贵吉祥;西边石狮头向东歪,左前爪下一只四脚朝天的小狮,表示雌狮负责子孙繁盛,永世尊贵。

金水桥两端,东西两侧的两对石狮仿佛是忠诚的卫士,一年四季,日夜都伫立在“岗位”上。这两对石狮是明代雕刻石狮的典范,是北方石狮的形象代表,后世几百年来,北方地区的石狮雕凿多以金水桥石狮为制作蓝本,演化出多种石狮造型的派系,发展了各种姿态的石狮。


太和门铜狮最见过世面

太和门铜狮是京城最高大的古狮之一,蹲坐在故宫最大的广场中间,为历代皇帝守卫着宫殿大门,彰显至高无上的皇权气势。

大铜狮外形呈金字塔形,庄严威武,气势雄伟,造型优美生动。铜狮蹲坐姿态沉稳,挺胸,双耳直立向后,张嘴露牙,似在咆哮,面目威严。东侧雄狮挺胸,右前爪下按一个绶带缠绕的绣球,象征着皇权统一寰宇;雌狮低视,左前爪逗弄狮幼崽,幼狮仰面朝天,口含雌狮爪尖,十分有趣,寓意子孙昌盛。

太和门前青铜狮

铜狮身处皇宫内,知晓宫廷生活晨起夜眠,君召臣拜,在风霜雨雪中见证过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堪称是对见过世面的狮子。

这对大铜狮铸造工艺精美,铸造质量上乘,几百年来露天矗立,经受了日晒雨淋、寒风冰雪,至今仍然威风凛凛。铜狮象征意义是皇权至高无上,镇守皇宫,辟邪驱恶,祈福吉祥;同时也显示出古代铜铸工艺的高超水准,堪称宫中古狮艺术中的杰出作品。


乾清门镏金狮怎么变色了

《日下旧闻考》记载,清乾隆年间,乾清门就已经摆放了镏金狮。这对镏金狮身上没有制造年款,从狮子的造型和装饰图案看有清乾隆年间制造的风格。再有,当时国力强盛,各种工艺品的制作比较成熟,镏金狮是高成本、高工艺、高水平的豪华装饰之物。

镏金狮采用拔蜡法,也称失蜡法或铸印法,铸造出铜狮身躯主要结构,用锻铜法和薄铜片锻造法镶嵌上一些装饰件,组装成型后,铜狮表面魔刷抛光处理,用水银把黄金末融成泥状,均匀的涂抹在抛光过的铜狮上,称“金涂”。涂金、火烤、清洗要重复几次,金就牢牢的附在铜狮的表面上,铜狮抛光后就变成了金光闪闪的镏金狮。更重要的是金涂层能有效防止铜表面氧化。整个镏金狮所产生的灿灿金光,象征着“吉祥安泰”。

乾清门鎏金狮局部

乾清门镏金狮色泽金灿夺目,显出富贵华丽,蹲坐在石刻须弥座上,似吼非吼,似笑非笑,造型既活泼,又不失庄严。乾清门镏金狮周围以前没有保护围栏,常年大量的游客到此都用手抚摸一下金狮子,金狮上的金色被抹掉,变成了黑色,所以是“失金变黑”最严重的镏金狮。


中轴线上得狮子还有很多……

断虹桥石狮
养性门鎏金狮
北海公园“铁影壁”上元代浮雕四石狮
恭王府门前石狮
文津街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大门石狮

东华门石桥上有望柱狮;断虹桥上的石狮保存着元代石狮的特点,姿态轻松,自然随意;养心殿前镏金狮造型圆厚,北京城少有;养性门的镏金狮怎么少了金绶带纽;寿皇殿石狮头顶光秃秃;北署衙门的石狮移到了何处……

而北京中轴线的古狮,只是北京全城古狮中的一小部分。

角楼图书馆讲座现场

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读梁欣立老师所著的《古狮:妙态千姿》这本书,来一次“北京古狮游”,能从中了解到北京地区的发展进程,考究人文历史和雕刻艺术。

文/马宁根据讲座内容整理 图/选自《古狮》北京出版社2021年10月


作者: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