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勇者》的误解|争鸣
2022-09-22 11:0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今年,一首《孤勇者》既成为流行热曲,也变成全民话题。一款游戏(《英雄联盟》首部动画剧集)的中文主题曲,借助新媒体等渠道传播,尤其是通过短视频得到全网的充分发酵,这符合流行曲的传播逻辑。真正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一波热潮的兴起,焦点居然是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们,超越人们的想象和拓宽了流行文化的视阈。一波欣喜中,话题既指向歌曲内容的励志情怀,也指向曲调的朗朗上口。而抖音的强势传播则是最为关键的动力,直接将歌曲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无缝链接家庭与社会。总之,对于成功的案例,要找理由何止千条。不少有心于音乐教育和儿童教育的朋友指出《孤勇者》变成儿歌的社会根源,也发出对教育的忧虑和慨叹。这也都正常,但笔者从中感受到某种莫名的不安,因为大家在对这一现象的解读中存在不浅的误解。

误解一:《孤勇者》成为一首励志儿歌,是连创作者也始料不及的,这种误解反差最大。所有的歌曲都是人们(最可能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或者为了特定的社会需求。音乐是否有年龄的天然分野?有必要给音乐打上孩子的标签吗?回答是肯定的。孩子的感知能力、审美注意力是有年龄规定性的。因此我们坚持认为儿童教育是一种人生的基础教育。《孤勇者》无论是游戏主题还是其中的励志故事,对孩子,尤其是对低龄儿童而言,都存在违和。儿歌,有儿歌的音乐特征,最好能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音乐技术的复杂度、内容的合理性和审美气质,应当契合孩子们的需求。我认同一些小学老师的观察:这主要还是抖音惹出来的。强大的传媒,每天都渴望、创造神奇,孩子们对《孤勇者》的兴趣,无异于一次猎奇发现。无死角的抖音,让孩子们接受这个歌曲的生活情景展示(如做游戏的背景、对暗号等),既是孩子的戏谑,也使大人们从中感受一种反差强烈的独特喜感。从文化行为上看,它倾向于一种集体狂欢的无意识,在压抑感较强的时候容易爆发,未必是真正的审美共情。娱乐是人人都适合的,孩子们在一首歌中找到乐子,乐此不疲地借《孤勇者》释放快乐,是否也在说明他们精神生活的贫乏?

误解二:网络上流传着不少生动的段子视频,有孩子因为听到或者唱起《孤勇者》而变得坚强、勇敢起来。“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是非常有力的诗句。不能说孩子们对此理解不深刻,但是对于小学生和幼儿,他们要表达这样富于思辨的主题,去体味癌患者的心路多少是乏力的,存在距离感。“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战吗?战啊!”歌词似懂不懂,还是“不懂然爽”?也许是孩子们的特有智慧,是他们重新建构的所谓无法抗拒的“内涵”,被大人们误读了。大人们拍下来的孩子们如何在歌声中勇敢而坚强的短视频,恐怕都有着大人们浪漫的演绎。鼓励孩子们拔牙、打针的方法有的是,刚好这歌孩子熟悉,唱起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不失为其中一种方法,拔高为一种抽象的英雄精神大可不必。将成人世界的无奈、悲伤、挫败、虚荣、沉重等生活经验简单对接孩子们的生活,更不合适。

误解三:孩子们喜欢的是这首歌吗?歌曲的核心价值是音乐性,那才是音乐美的关键,也是歌曲得以流传的生命。众多优秀的音乐曲调,在时间的长河中往往不断改变歌词的表达,但是以音乐保证其稳定的。《孤勇者》的词曲质量如何,见仁见智,这里所要指出的是,孩子们喜欢《孤勇者》的地方未必是其音乐。听听孩子们唱的《孤勇者》就知道,就是图个开心、热闹。他们大多没有体会到其中的音乐性,没有音准节奏、缺乏韵味,更无法领略歌曲内容的表达。不过,音乐老师也不必跟这个风,为此苦恼。若让孩子们(小学生、幼儿)像原唱者那样深沉演绎歌中的内容,那种矫情恐怕也让人受不了。《孤勇者》的曲调流畅,在副歌部分有着较好的协律节奏和曲调,可惜孩子们很少能抓住其中音乐的精彩。如果没有在音乐美感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接受熏陶和培植艺术感觉,这一波热闹恐怕越不过这个冬季。这可能会令人沮丧。

《孤勇者》是一首成功的流行曲,但这不能倒推出是一首艺术质量很高的音乐作品。游戏音乐有着其配合游戏节奏的背景功能,作为单曲也遵循其商业逻辑,相当于“一鱼多吃”的利益最大化追求。如是,它的流行周期也可能会很快结束,不为人们的主观意识所左右。无论是游戏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在时代的发展中频繁更替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一首歌的命运也必然接受时间的洗刷并检验它的价值。《孤勇者》在低龄儿童的流行是偶然的个案,还是必然的普遍现象?值得好好琢磨。

麦琼/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