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经开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交出了一份“殷实、出色”的“非凡十年”答卷。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特别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推出“喜迎党的二十大 奋进路上看变化”系列报道,通过讲述身边故事、产业升级、城市变化,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北京经开区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今天刊发第二期:《小学入学人数十年增长10倍!北京经开区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
从人大附中、北京二中扎堆落地到同仁医院主体南移至亦庄院区,从“科技馆之城”建在创新第一线到“亦庄学院”汇聚全球前沿新知,从企业线上业务随时办、线下业务就近办到百姓身边的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多年来,北京经开区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聚焦服务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家门口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汇聚,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擦亮区域创新文化的“金名片”,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量质齐升稳健提高教育水平“真的很庆幸6年前就选择了咱们经开区的学校,让孩子收获了好成绩。”几个月前,北京亦庄实验中学于逸以优异成绩圆了北大梦,母亲易艳平由衷感慨6年前的选择正确。
当初,刚小学毕业的于逸面临着就近到新建的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和到北京老牌教育强区就读两个选择。选择留在经开区的这6年,于逸收获的不只是成绩,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从阡陌农田到国际化产业新城,北京经开区经济增长的同时教育领域也实现优质学校遍地开花,从家门口“有学上”升格到“上好学”,教育水平一路稳健地进阶升级。“我们始终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和发展需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构建起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全覆盖的教育服务体系。”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
北京经开区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两年来新增中小学学位近万个,还通过“产教融合”培育区域特色劳动教育品牌。今年年初,市教委对各区“双减”工作家长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经开区家长满意度位列全市第一。2022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共计3294名,较去年增加449个学位,入学人数比十年前增长10倍。数据的背后是老百姓对经开区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对经开区教育的信心越来越强。
按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经开区将结合亦庄新城城市十大功能组团布局,推进教育组团式布局、集团化发展,实现十大功能组团中每一个组团内部至少建成一所高水平学校,家门口都有好学校,让每个孩子就近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保障有力不断织密卫生健康服务网“2021年12月主体南移后,亦庄院区日均门急诊量由2020年11月的2643人次增至4960人次,增幅达87.7%。”去年,同仁医院正式完成主体南移,亦庄院区已经成为这所王牌医院的“主力”。
近年来,北京经开区不断完善医疗基础设施软硬件补短板,包括引进北京急救中心在经开区建立直属分中心,今年即可投入使用;建设区疾控中心,组建专职流调队伍和应急流调队伍。
“十四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将以一级医院的标准新建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区域内两个街道以及路东区基层卫生职能,弥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不足。到2025年,北京经开区将实现15分钟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圈覆盖率不小于90%,构建起“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三级诊疗体系。“我们结合经开区产业园区及居住社区分布特点,调动社会资源新建、改建、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满足居民出行15分钟内可及服务的目标需求。”有关负责人透露。
记者获悉,北京经开区将构建健康生产、健康生活、健康生态融合的“主动健康生活示范区”。
面貌焕新文化惠民添彩幸福生活“科技馆之城”探索“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形成工业科技文化旅游的“亦庄样本”;“大都东南”科技艺术节系列活动,唱响科技文化建设最强音;“亦庄学院”创新文化活动品牌,掀起区域新一轮的科技创新热潮……“我们将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到社区、园区、厂区,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大都东南”科技艺术节。
放眼2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公共文化设施正全面覆盖,以政府建设为基础、企业共享为补充的“3+N”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加快建立:规划中的“亦城之心”片区打造集音乐厅、剧院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公共文化设施;推进“亦城书院”建设,打造以公共图书馆为核心的公共文化设施。根据计划,到2022年底,北京经开区“科技馆之城”的展馆数量将扩容至100个。
融媒体中心:孙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