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传承,顺义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无数的传说故事散布在潮白河畔,记录着顺义村庄的变迁,蕴含着同宗同源的精神凝聚。顺义融媒推出《一个村名一个故事》系列报道,本期走进顺义区北小营镇大胡营村。
村庄档案
地理位置:顺义中部偏北
所处镇域:北小营镇
成村时间:元代
村名由来:胡姓人家迁此
村名成因
元代建村,山东胡姓人家迁此,居于土丘之上,称胡家坡,后改称胡家营。因居户增多,村一分为二,该村较大,故称大胡营。
村庄习俗:高跷秧歌
大胡营高跷秧歌据传起源于明代中期,是由南方吴姓商人组建的几档花会中的一支。清朝中期,因发生严重的水灾,四档花会一度失传数年。后有徐姓村民恢复了这四档花会,大胡营高跷秧歌基本形式至此固定,并延续至今。
大胡营高跷秧歌表演。
民国初年,顺义仁和镇念佛老会邀请大胡营高跷去京东丫髻山庙会参会。丫髻山108节台阶曲折狭窄,别的地方的高跷到此都要卸跷,唯独大胡营的“托头”独领风骚,踩跷上山,表演“金刚铁板桥”。所谓“铁板桥”,即踩跷人背对台阶,从膝盖处向后弯曲成弧形,双手握花棒,用花棒支着上面的台阶,脚下的跷登下面的台阶,手脚并用,直达山顶,轰动东大山,当时有“大胡营的托头盖京东”的美誉。近年来,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大胡营的高跷于2007年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高跷表演,多注重动作惊险,队列变换,而大胡营高跷秧歌则另辟蹊径,于高跷表演中夹杂唱词,是为一绝。完整的唱曲、生动的唱词,配以莲花落腔调,更显韵味醇厚,深受一方百姓喜爱,是民众喜闻乐见、不可缺少的民间活动。现流传下来的唱曲有“大八仙”“小八仙”“绣荷包”“绣手巾”“小放牛”“小顶嘴”“小白袍”“小红袍”“小过桥”“全家谱”“访白袍”“大江洋”等40余首。
东风暖 彩旗飘
足踩长跷技艺高
锣鼓喧天唢呐欢
载歌载舞庆丰年
串户走街传喜气
黄童白叟乐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