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我与海淀的故事有多少?
想一想,有很多......
这些故事,热气腾腾;
这些故事一直在登高望远;
这些故事虽百年却历久弥新!
声声入海淀
这里有生生不息的创新潮涌
这里有古今辉映的文脉回响
这里有令人眷念的烟火幸福
这里有让人神往的沸腾生活
我们搜集声音
见证十年蝶变
请你一起听“海”!
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
【海淀宣传智能聚合平台】打造的
喜迎二十大·“十年”
特别策划“声声入海淀”系列,
将持续推出,
让我们一起聆听🎧
闫亮和鸟儿们的故事开始在十年前,
2013年,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式
对游客进行预约开放;
2014年,
在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成立了北京市首个鸟类环志工作站;
2021年,
成立了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
近十年的时间,
她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有了上百种动植物。
2014年刚开始做鸟类环志工作时,
(鸟类环志是根据标记个体研究鸟类生活史、种群动态,特别是研究鸟类运动的一种方法。通过鸟类环志可以了解和研究鸟类迁徙、分布、季节运动、种群结构、气候环境变化等方面规律,对鸟类迁徙规律、物种生态学、气候环境变化、稀有物种保护研究等具有积极意义。)
海淀的鸟类不是很多,
而现在,在春秋迁徙季,
海淀观测记录的鸟种越来越多,
可以环志到40种左右的鸟类,
最多的一次环志了2000多只次鸟。
偶见的迁徙候鸟白喉矶鸫、
“鸟类大熊猫”震旦鸦雀在海淀繁殖、
鸿雁带着一家在公园里“溜达”,
自带“腮红”的紫背椋鸟、
永远“黑脸”的黑脸噪鹛、
黄肚子灰头的灰冠鹟莺……
2022年北京市新记录鸟种3种!
发现地均在海淀!
去年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
做了一次海淀区野生动植物摸底调查,
野生植物大约有755种,
野生动物有403种(鸟类、兽类等),
野生动物种类
占北京市野生动物种类67.6%,
足以说明海淀的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
为他们装上定位器,
观测它的行程规律;
为他们留下芦苇丛、树叶、野果,
给他们提供自然野生的生存环境;
为刺猬、蜥蜴、鸟儿等野生动物
提供“小屋”栖息、过冬;
海淀区探索着湿地公园管理模式、
摸索着动植物保护方式、
尝试着打造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
如今,居民和动植物
生活在“山水连城、翠海芳淀”里!
干涸的“小水沟”,
如今变成了号称“京西小江南”的网红打卡地
这个故事,得说说......
金河,是海淀三山五园地区
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一条河流,
是元代开挖的人工引水渠道,
到了近代,由于地下水位降低,
金河就慢慢变成了一条干涸的小河沟。
您可以看到
水道变直为弯,还原自然;
蓝绿融合,打造“园中河”、滨水步道;
常年生态补水,亲水休闲打卡;
竹条编织成护坡......
每个设计,
都尽力还原生态、回归自然,
让大家来到这里就能身心放松。
海淀区在逐步恢复
三山五园地区丰沛的历史水系。
提升水生态环境,涵养地下水源,
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水系骨架,
充分利用优质的“南水”,
对现有河渠进行生态化治理,
通过实施北长河、金河、
万泉河、北旱河、南旱河、南长河、
清河、玉泉山林下小溪、玉泉山引水渠等
9条河道11个项目,
以实现三山五园地区渠渠相连,
河园融合,
逐步还原着历史水系格局及风貌。
空气摸不着看不到,
大家感受到的空气好不好,
最直观的现象就是:扬尘。
芦辰2003年就开始从事大气相关的工作,
与海淀“空气”的故事,分享给你!
这十年,
海淀区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下了大功夫,
从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个方面,
统筹协调、同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1微克”精神,
刻在每个人的工作中,
2021年海淀区PM2.5
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连续7年城六区第一,
这都是“1微克”“1微克”抠出来的。
从“人防”模式,
升级为现在的“大数据+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综合模式,
提升海淀区精细化城市治理水平。
2018年以来,
海淀区在2个市级以上空气质量标准站、
70个市级高密度考核站基础上,
新建了198个高密度监测站,
构建了多指标动态监控网络,
实时掌握海淀区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十年,这项短期看不见效果的工作,
如今有了效果,
我们看见蓝天的天数越来越多,
我们呼吸的空气越来越好。
十年,声声入海淀,
我与海淀的故事仍将继续,
接下来邀请您一起聆听:
“声声入海淀”第二期:登高望远的海淀
“声声入海淀”第三期:热气腾腾的海淀
“声声入海淀”第四期:历久弥新的海淀
评论区里和海淀的故事
希望由你来书写,
👇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