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有很多值得去描绘的地方。
2022年11月12日,角楼图书馆举办《笔下北京——北京街巷速写》展览。
从北京的CBD商圈到城乡结合部平房,从皇家建筑群到胡同里的四合院,乃至废弃的防空洞和老工业区的简易楼,只要是北京的,观察到的,有意思的,画家都一笔一笔记录了下来。
李冬,网名南城老李,1979年出生于北京。作为打小儿生活在这地界儿的土著居民,使得他后来成为狂热的胡同爱好者。
2004年开始,他用一支5毛钱的水笔笔速写北京胡同,经过近10年时间,走全了北京还存在的2038条街巷胡同,拍摄记录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一个人,几支笔,一个小马扎,游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战严寒,抗酷暑,去描绘这座城市。和居民聊聊天,了解过往的历史,感受老北京人的热情。
胡同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老人儿说:“大胡同三千六,小的多如牛毛。”意思是说多得数不清。
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1944年,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一书中所记,当时北京共有3300条胡同。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胡同随着人口增加又再增加。据1982年出版的《古今北京》一书说:“至今,北京城区的胡同约有4500多条。”1986年出版的《实用北京街巷指南》一书所记,四个城区有胡同3665条。1990年张清常写《再说胡同》时统计,1980年北京街巷胡同总数为6029条,其中胡同为1320条。
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但其内在特色却各不相同,它们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老李的速写画中,胡同里的一块砖,一片瓦,一个门墩,一个门框,勾画着市井百姓的生活气息。
西洋风景
古都北京的建筑形式多样,教堂就是其中之一。说到教堂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据说欧洲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早在十三世纪就来到中国,并在泉州和北京设立教区,并建造教堂。例如门头沟区后桑峪村天主教堂就是元代的古建筑,也可称为北京地区最古老的教堂建筑。明清至民国时期,北京的教堂和西式建筑更是逐渐增多。
一个个精美的建筑,像一个个城堡,彩色玻璃,尖尖屋顶,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街景
无论是低矮的平房,还是新修整的街道;无论是七、八十年代的简易楼,还是高耸流行的现代建筑,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被画家画入画中,你就会发现这些景物都仿佛带了诗意,有浓得化不开的人情,有沉得厚重的历史。
北京的美是变化的、灵动的。每一天每一处都有不一样的变化等着您去发现。
作为有着3千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名胜古迹实在是太多了。同样代表北京的四合院,也是画家笔下不可缺少的元素。
一支笔画一座城,图卷中的建筑都打着时间的铬印,记录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展示着曾经的或正在发生的故事。
展览于本月30日结束,来角楼图书馆,欣赏北京街巷速写作品,盖展览新章,用最京味儿的方式度过十一月。
文/图 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