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有一幅著名的宫廷画作——《雍正帝祭先农坛图》,真实描绘了清世宗在先农坛祭祀农神、举行耕耤礼的盛大场景。画中皇帝耕种的那块田地,史称耤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亩三分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王权制度下,古代皇帝为何还要亲自耕种“一亩三分地”呢?这与中华先民祭祀农神的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的农神崇拜
中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父系氏族社会,部落首领每年都要举行耕种示范仪式,向氏族成员传授耕作经验,引导人们进行集体劳作。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氏族成员集体耕作的土地逐渐演变为天子与诸侯的公田。公田因需征用民力耕种,被称为耤田,也称籍田或藉田。
《礼记》记载,周天子有耤田千亩,诸侯百亩。耤田名义上由天子、诸侯亲自耕种,实际上由农夫代耕,所产粮食主要供祭祀使用。周天子为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每年农历三月都要举行象征性或礼仪性的耕耤礼。
行耕耤礼时,天子需要躬耕往返三次,三公为五次,卿和诸侯为九次。传说周天子的先祖是黄帝的后裔,名叫弃。弃最早开始种植稷,也称后稷,被尊为祖先神和农神。战国时期,传说发明农具、教会先民种植五谷的神农氏,又被民间奉为先农之神受到祭拜。汉代,统治者十分推崇代表南方之神和火德之神的炎帝,将炎帝和神农氏合二为一塑造出炎帝神农氏,作为先农之神予以祭拜。祭祀炎帝神农氏和行耕耤礼逐渐结合在一起,统称为“亲耕享先农”或“耤田享先农”。
与耕耤礼并重的还有先蚕礼,所谓“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反映出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典型特征。耕耤礼和先蚕礼不仅皇家举行,还被推行到地方,成为全国上下都十分重视的一项祭祀典礼。
先农坛里的耤田耕种
随着“耤田享先农”典礼的开展,一些与祭祀相关的建筑逐渐出现。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将先农祭坛建于耤田之中,梁武帝萧衍在先农祭坛东边建望耕台,用于观看大臣演耕。唐代在长安建先农坛,坛高4尺、周长40步。宋代,在东京建先农坛,坛高9尺,周长40步。先农祭祀建筑比较完备,礼仪规章也趋于完善。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经过权衡利弊,决定采用儒家礼法治国,其中“耤田享先农”就是一项重要内容。忽必烈在大内厚载门附近(约在今景山公园内),开辟耤田以举行农耕之仪。至大三年(1310 年),元武宗依照唐宋之制,又在大都东郊开辟耤田千亩,仿照社稷坛形制及祭礼建造先农坛与先蚕坛,制定先农祭礼。先农坛与先蚕坛高5尺、阔11步,四面有棂星门。将先农坛与先蚕坛一并建在耤田中是元代的独创。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称帝之后的第二年,即下令在国都南京城西南,为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城隍等诸神修建山川坛,在山川坛内西南位置,仿唐宋时期的规制,建造了先农坛,并首次确定耤田的面积为一亩三分地。
明成祖朱棣仿照南京旧制在北京修建宫殿及坛庙。永乐十八年(1420 年),山川坛建成,位于天地坛之西。先农坛建在山川坛内西南方位,坛为一层、方形,周长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坛的东南为具服殿和仪门,仪门的南面有耤田,面积为一亩三分。
明世宗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继承帝位后,为将其亲生父母以帝后名分入享太庙之祀,大规模修改国家典章制度,兴废皇家坛庙。他将风、云、雷、雨等天神和岳、镇、海、渎等地祇迁出山川坛太岁殿,在南侧新建天神、地祇两坛以专祀,并改山川坛为神祇坛。属人鬼的城隍神则被迁往城隍庙。从此,太岁殿正殿专用于奉祀太岁神,东西两庑分别奉祀春、秋和夏、冬月将。先农坛的木质观耕台和神仓建筑群也在此时添建。
朱厚熜还下令恢复皇后亲蚕之礼,最初在北郊安定门外地坛西侧,仿照先农坛规制建造有先蚕坛。此后由于皇后率百官夫人出郊亲祭蚕神多有不便,遂于嘉靖十年(1531年)在西苑仁寿宫附近又改建先蚕坛,以方便皇后亲行祭祀先蚕之神。
隆庆元年(1567 年),明穆宗朱载垕以天神、地祇分别在天坛、地坛从祀为由,结束了山川坛天神、地祇祭祀。从此,先农坛在全坛的中心地位进一步突出。万历四年(1576 年),神祇坛更名为先农坛,并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皇帝的耕耤礼仪
清代,统治者更加重视农业,祭祀先农神的礼仪制度进一步完善。清圣祖在西苑丰泽园辟稻田数亩并建蚕室,作为劝课农桑之所。清世宗举行耕耤礼前,于丰泽园举行预演耕礼。他还颁旨将先农坛与耤田礼推行全国,并规定耤田面积为四亩九分,但实际上各府州县耤田面积大小不一。
随着清朝国力进入鼎盛时期,清高宗对先农坛进行大规模改建和修缮,移建神仓,将观耕台由木建改为石砌,改建斋宫为庆成宫,作为皇帝亲耕礼成后接受百官朝贺之所。为营造坛内肃穆静谧的气氛,又颁旨遍植树木。至此,先农坛建筑格局基本定型。
清高宗还修改完善了举行亲耕亲祭的相关礼仪,重造祭祀礼器,完善祭祀乐舞,并28次前往先农坛祭祀,是明清两朝中举行亲耕亲祭次数最多的皇帝。民间流传着一则他的趣事。一次,清高宗微服私访下江南,路过一户农家。主人见他器宇轩昂、气度不凡,猜他一定出身大户人家,就热情地与他攀谈起来。这时,主人的小儿子跑过来问道:“你家里有多少地?”清高宗脱口而出:“一亩三分地。”从此,皇帝的“一亩三分地”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清代祭祀先农神的仪式非常隆重而繁复。每年正月,礼部要奏请皇帝确定祭祀日期,一般在二、三月间的亥日。祭祀前两日,皇帝和参与祭祀的王公大臣开始斋戒,礼部尚书到牺牲所察看祭祀牲畜的情况。祭祀前一天还需扫坛并检视耕种器具。
祭祀当天上午,皇帝乘坐礼舆从紫禁城出发前往先农坛。整个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四头大象作为前导,五头饰有精美象鞍、载着宝瓶的大象紧随其后,寓意“太平景象”。宝象之后跟着手执静鞭的民尉,接着是前部大乐,后面是用玉、金、革、木、象牙装饰的仪车,随后是手执金钲、龙鼓、铜角等120人组成的铙歌鼓吹。再后边是手执引仗、御仗、吾仗等兵器的队伍。最后是上百名手执豹尾枪、仪刀的护军和亲军。
皇帝从先农坛东门进入,先祭祀先农之神,在具服殿更衣后到耤躬耕。耤田被平分为12畦,正中间的三畦由皇帝演耕,其余的由王公大臣演耕。皇帝躬耕时,右手扶耒,左手执鞭,在大臣和农夫的协助下,开始行耕耤礼。顺天府府尹和户部尚书紧随其后,负责播种。皇帝三推三返或四推四返后,到观耕台观看三公大臣演耕。最后,由顺天府尹和大兴、宛平两县县官带领农夫完成后续耕种任务,礼部尚书奏报耕耤礼结束。皇帝若是第一次躬耕,耕耤礼后还须到庆成宫举行庆贺礼。
祭祀农神,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变迁的产物,并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的重要典礼。明清时期,皇帝耤田躬耕,既为各级官员重农务本作出了示范,也为天下百姓辛勤耕耘树立了榜样。
(本文来源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北京中轴线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