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022-11-14 12:4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后,出于对辽作战的共同需求,宋和金经过多次交涉,签订了名为“海上之盟”的盟约。但随着辽为金所灭,金宋很快进入战争状态。金天会五年(1127年,宋靖康二年),金军攻陷开封,宋徽宗、钦宗及大量皇族、官员、工匠等人员被金军押解北归,北宋灭亡。随着南宋的建立,宋、金基本沿着秦岭、淮河一线形成对峙局面。尽管战争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但伴随着战争的进行,百姓大范围的流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宋代是金石学的开创时期,涌现了很多金石收藏爱好者。金代也有这样一些人,其中碑刻拓本的收藏以女真权贵世家仆散安贞为突出。仆散家族三代位居宰执,仆散安贞的祖父仆散忠义官至左丞相兼都元帅,仆散安贞的父亲仆散揆官至平章政事、左副元帅,仆散安贞官至左副元帅权参知政事。他在平定金朝晚期红袄军的起义以及对南宋的战争中都起过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繁忙的公务和戎马倥偬之余,他却醉心于法书、碑拓的收藏,并为此专门建了一座宝墨堂。金代著名文人赵秉文为其写了一篇《宝墨堂记》,记载道:“夫公平生无所嗜好,独于法书名刻,宝之不啻珠玉。千金购求,必得而后已。自公壮时,驰驿往来于燕秦齐晋之间。闻有石刻,虽深山旷泽,必命赍藤楮,作墨本以归。以是裒金石遗文仅千余卷,兵火散亡,几三之二,犹捃拾而不已也。暇日筑堂于私第,榜之曰宝墨。”由此可见,女真权贵受汉文化影响之一斑。

▲居庸关云台——居庸关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要冲 王路明摄影

金朝女真文化对汉人的影响,不像汉文化对女真族的影响那样全面、深刻,但是在社会生活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尤其以服装为主。自从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由于方便实用的特点,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服饰一直在予以吸收、利用,其过程始终未断。中原汉人改穿胡服,这在南宋出使金朝的使者眼中最为醒目。范成大于南宋乾道六年(金大定十年,1170年)出使金朝之后,写下了《揽辔录》以及出使诗七十二首作为出使的记录。《揽辔录》记载:“民亦久习胡服,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自过淮以北皆然,而京师尤甚。惟妇人之服不甚改,而戴冠者绝少,多绾髻,贵人家即用珠珑璁冒之,谓之方髻。”《相国寺》一诗写道“闻说今朝恰开寺,羊裘狼帽趁时新”,这足以说明“羊裘狼帽”这种女真人的装束已经成为相国寺市集上的热销商品。《蹋鸱巾》一诗写道:

重译知书自贵珍,一生心愧蹋鸱巾。

雨中折角君何爱,帝有衣裳易介鳞。

作者自己注释“蹋鸱巾”为“金接伴使田彦皋所裹,盖胡服也”。1177年出使金朝的周辉在《北辕录》中也记载道:“无贵贱,皆著尖头靴,所顶巾谓之蹋鸱。”可见,作为胡服的蹋鸱巾已经成为金朝的普遍装束。

铜镜是古代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金代铜镜的题材除了仿汉镜、仿唐镜之外,还沿用宋代的柳毅传书镜、犀牛望月镜。但金代最为流行及最具特色的铜镜是双鱼镜,其形制以圆形居多,镜背主要图案之外有一圈边廓,主体纹饰均为两条肥硕的鲤鱼分布在镜纽两侧,在波浪中首尾相逐着对游,有的还有水草、花枝等纹饰。双鱼纹饰的铜镜在金代首次出现,这也正是汉文化与女真文化融合的一个产物。铜镜本身是汉族的传统用具,鲤鱼是女真人生活的松花江流域数量最多的一种鱼类,双鱼图案是女真族渔猎生活的反映,其中还蕴含着对于鲤鱼强大生殖能力的崇拜。

▲金代双鱼镜背面纹饰 周峰供图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2014年第四期《宋金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作者:周峰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