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奥密克戎毒株的快速传播,连日来,西城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线下日常诊疗服务的同时,家庭医生全力提供24小时线上健康咨询和用药指导等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诊疗服务,构筑起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坚实防线。
全天电话畅通 接听医疗咨询
赵彦:“张主任,打扰您了,家里老人发烧39℃,昨天吃了连花清瘟,今天又烧起来了,能吃布洛芬吗?”
近日,广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菜湾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张海川在家庭医生服务微信群中看到了居民赵彦的咨询。得知居民家中老人除了发烧乏力,并没有其他的不适,张海川立即回复:“可以用药,发热、酸痛明显时以西药退热对症处理为主,但要注意间隔,有的是缓释剂,一天最多只能吃2次。”张海川耐心地安慰着居民,发烧可能会反复出现,建议多休息,适量喝水。如果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可以居家再观察看看。如果出现一些新的症状或高热不退,可以随时拨打电话咨询。
自从上周北京市公布了24小时家医服务电话,张海川基本每天都会接到几十个咨询电话,“白天接诊照常进行,如果有电话要随时接听,一般居民打电话的都挺着急的。最多的一天我们服务站四个医生接诊500多位患者,中间还要接听居民电话咨询并做好用药和就医指导。”张海川说,一些不太着急的居民会发微信咨询,他看到了便发语音回复下,占用不了多长时间,还能消除居民疑虑。
目前,白菜湾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6名全科医生,“基本医疗服务离不开医生,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大家都在坚持,即使不能到岗,也会在家开展线上咨询服务。”张海川说,目前用药咨询占了很大比重,全科大夫会根据居民家中有哪些药品再结合患者症状给出指导意见,几句专业指导就能让大家心里踏实一些,避免盲目扎堆去大医院。
补充医疗力量 提供“代挂”服务
近日,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注射室里,偶尔会有居民前来“挂水”。相比起大医院里的拥挤、嘈杂,这里显得很安静。患者打针或输液的药水,都是在大医院就诊后给开的。
全科医生杨玲介绍,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居家治疗,对于一些持续高烧多日不退的老人,就要建议其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诊断。
杨玲回忆:“前两天有位居民92岁的父亲连续高烧,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基础病,此次发病,咳嗽加重,黄浓痰,并伴有呼吸急促。”杨玲立即建议对方就医,拍CT看是否肺部感染,再决定后续治疗。老人家属咨询宣武医院定期就诊的医生后,经检查开了些抗生素注射药剂,老人便连续几天来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药品注射。
“近期大医院的医疗资源也比较紧张,我们提供‘代输液’服务,也是给居民提供方便。”杨玲说,出于安全考虑,建议患者在综合医院开具输液时与签约家庭医生沟通,哪些药物可以带药至社区就近输液。同时,患者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站时需有家属陪同,携带病历资料,注射的药品需是在医院开具的,并有医师处方和医院盖章方可注射。
“一些老人年纪大了,如果其他生命体征比较平稳,贸然去医院可能不利于老人健康。”杨玲说,一些老人无高热不退、呼吸急促、胸闷、头晕、乏力、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危急信号,建议先居家观察,家医团队随时跟进,会第一时间对轻症患者进行救治,对重症患者进行及时转诊,这样也避免了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挤兑。
社区医院药品充足 就诊者理性回归
本周较上周,咨询人数有了明显回落。广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郑颖明显感觉到了居民资讯需求量的变化,“上周呈现突然爆发的持续上升状态,我们打的是‘保卫战’,辖区居民主要以退烧用药咨询为主。这周咨询数量有了明显回落,大家关注的重点也转移到了后期咳嗽、咳痰等症状缓解上,我们打的是‘持久战’,旨在关注重点人群,尽量降低危急重症的发生率。”
为了满足更多患者的用药需求,广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小包装”药品。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将100片一瓶的布洛芬分装为每包10片的小包装,并且标注药品有效期、用法、用量等,便于指导患者服用。目前退烧镇痛类药品销量有所下降,止咳祛痰药品销量逐渐增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各类药品做好了充足储备。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落实慢病长处方制度,确保特殊时期慢病人群有药可用,通过家庭医生预约门诊进一步落实好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
对于社区医院来说,许多功夫还要下在诊室外,要加强与居民的联络。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表示,近期要将工作陆续回归到日常的家庭医生签约上,进一步完善签约居民的底数和健康状态,建立一人一档,对于高龄、独居、有慢性病的老人,做好用药需求调研和慢性病用药指导。
在杜雪平看来,居民有就医需求,可第一时间来社区医院,“我们可以及时对症状较轻的患者进行救治,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及时转诊。不要轻易前往医院导致医疗资源的挤兑,居家休息、及时健康监测不仅有利于康复,也能降低病毒的传播速度。”
文字:段雁南
图片:相关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