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北京最大的魅力。”中轴线上庄严恢宏的殿宇楼阁、四合院里质朴诙谐的京腔京韵,京剧舞台上的唱念做打……北京城里的一砖一瓦都藏着说不尽的文化故事。近年来,为了让观众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盛宴,大小剧场各美其美,一步步将“大戏看北京”打造成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今天,就让我们从胡同出发,以京剧为线索,体验休闲北京的惬意街道,探索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01
烟袋斜街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副刊
位于什刹海前海东北的烟袋斜街,是一条古老的商业街。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北起大石碑胡同,南至前海北,东北至西南走向,全长232米。
烟袋斜街始建于元代,成街于明代,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最为兴盛。烟袋斜街的得名,一说是其胡同的形状像一只大烟袋,其东口是烟袋嘴,西口为烟袋锅。另一说是当年胡同里卖烟袋的店铺多,都在店门口挂有大烟袋的幌子。
清末时期,街内以经营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古玩、书画、裱画、文具及风味小吃、服务行业等为主,老北京所谓“小琉璃厂”便是指这里。其铺面建筑风格朴素具有北京北城特点,是北京有名的文化街。
地点: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
02
恭王府大戏楼
图片来源:恭王府官网
从烟袋斜街出来,沿着前海北沿路向西约770米,就是恭王府。这里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也是北京城里60余座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恭王府大戏楼也叫怡神所,是恭王府的“三绝一宝”中的“一绝”,以前供亲王观戏。
大戏楼建于同治年间(1862-1874),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在清廷档案中,戏楼均称为“大戏房”。建筑面积685平方米,其建筑形式采用三卷勾连搭全封闭式结构,据说整个大戏楼虽为砖木结构建筑却没有用一根铁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戏楼的声音效果。大戏楼为了保证声音逼真,将戏台底下掏空后放置了若干口大缸,巧妙特殊的构造增大了共鸣混响空间,使观众身处戏楼里的任何位置,都能清晰地听到不借助任何传声工具的演员的演唱。
在牡丹院里看戏楼的外景一般,但里面却金碧辉煌。戏台两侧的两根大柱、四壁与顶皆绘满了缠枝藤萝,一片绿叶森森、紫花盛开的景象,使人有在藤萝架下看戏的感觉。棚顶悬大宫灯20盏,地下青砖铺就,20张八仙桌配上太师椅,井然有序的放置着。戏楼后壁都是浅棕色的木棂,用暗蓝色丝布做底衬罩饰。厅内南边是高约一米的戏台,戏台上方,一块金字黑匾高悬,上书“赏心乐事”四个篆体字。南部后台为演员化妆室,前为舞台,北部为贵宾及女眷看戏和休息的地方。奕訢生日在农历十月下旬,办生日堂会时需要生火,故大戏楼也被府中人称为“暖楼”。这里除了演戏之外,还是当年恭王府中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每逢府中重要人物寿终正寝,戏楼就会布满挽联、挽幢,香烟缭绕,长幅高悬,各寺僧尼相继洒经超度亡灵。
地点: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03
梅兰芳纪念馆
图片来源:梅兰芳纪念馆官网
从恭王府出来,沿着刘海胡同向西骑行或步行1.1公里,就能看到梅兰芳纪念馆。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占地1000余平方米。朱漆大门上悬挂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进门后迎面青石砖瓦的大影壁前,安放着一座梅兰芳的半身塑像。在屏门内小影壁前,摆有四个石质刻花小圆墩和一个汉白玉的鱼洗。东、西、北房筑有穿廊,红漆圆柱。廊沿上有鲜艳的彩绘。院内有两棵柿子树,两棵海棠树,寓有“事事平安”之意。自1951年,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这幽静、安适的小庭院内,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十年。
梅兰芳纪念馆现有两部分,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状陈列。东、西展室为专题展览,不定期更新展览内容。外院展览室,以大量珍贵图片扼要的介绍梅兰芳一生的艺术和社会活动。在这里,还可以获得梅兰芳纪念馆独有的印章,喜欢集戳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地点: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
04
梅兰芳大剧院
图片来源:梅兰芳大剧院
梅兰芳大剧院建于2007年,是一座传统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中型剧场。剧院内部装饰融入了传统建筑元素,红色的墙体上镶嵌着数十个金色的圆形浮雕,从远处看如同大门的门钉,每一个浮雕都具有三维立体效果,也都代表了一出京剧的剧目。
剧院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具有演出、展览、会议、声像录制等多种功能。梅兰芳大剧院作为戏曲主题剧场,同时开展艺术教育培训,成为展示与传播“国粹”之美的主阵地。元旦将至,梅兰芳大剧院将有多场京剧、昆曲专场演出,弘扬传统艺术,演绎名剧名段,让您过足“戏瘾”。
地点: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本文内容根据北京发布、文旅北京、北京日报副刊、恭王府官网、梅兰芳纪念馆官网、梅兰芳大剧院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