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史|明明是“烩肠”,为何叫“炒肝”?
2023-01-04 17: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炒肝是老北京小吃的一种。名称有些费解,本来是烩肠,怎么叫炒肝呢?原来,在满语中凡煮的、熬的、炖的都可以叫炒。例如,蜜饯山楂,本来是用糖水煮的,但是按照满语的叫法,称为“炒红果”。烩肠之所以叫炒肝,也是基于这个习俗;同时那也是广告语,意借每碗烩肠中保证有一两片肝,所以拿它说事。

▲炒肝与会仙居的由来。 李滨声 作

炒肝是由老北京最普通的“烩杂碎”变化出来的。以往烩杂碎只在小饭摊和小酒铺卖。民国初年,有一位新闻记者名刘曼青,对“勤行”相当了解。一次去鲜鱼口内华东戏院看戏前,在“长春堂”左邻的一个名叫“会仙居”的小酒铺小酌。

与酒铺掌柜的说闲话,席间谈到其供应的烩杂碎太一般。接着,他说有个一创意,于是便说出一些设想。酒铺掌柜的是个有心人,认真听取,事后如法试制,在用料方面去掉杂碎中的肚、肺和心,以大肠为主,经口蘑虾籽熬汤烩成,上撒“飘码”少许肝尖。那肝尖是另锅烹过,在烩肠熟时投入搅拌,基本在中上层,便于盛碗时易找到。每碗炒肝,肝总不会超过两片(这一点过去吃过炒肝的都有共识)。

▲上世纪30年代出现天兴居仿造炒肝与会仙居竞争。李滨声 作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2012年第一期《老字号会仙居》

作者:李滨声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