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和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的“2022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评选活动正式上线,包括30个备选项目,诚邀广大市民为名城保护亮点工作投票。
据介绍,2022年是我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暨北京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北京市全年名城保护活动丰富、成果显著。基于媒体公开报道和专家建议,主办方整理出2022年度社会关注、市民关心、具有推广价值的名城保护领域事件,共30项备选项目,诚邀广大市民选出心目中的“2022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备选项目对应《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力争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
本次活动投票界面简洁、易于操作,可一键查询备选项目详情,包括2022年节点性进展和重要意义,让市民一目了然。投票截止时间为2023年2月5日,每位用户每天限投一次。市民可扫描图中二维码参与投票。
投票时间为2023年1月28日(正月初七)至2023年2月5日(正月十五);每位用户每天限投一次。
2022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备选项目
1.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北京市首部为保护特定文化遗产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明确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对象、保护要素和保护原则,政府责任和保护管理机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确立了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制度,加强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展示和活化利用,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
2. 我市举办纪念国家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暨北京成为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系列活动。
举办名城保护·大家谈、一脉·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座谈会等活动,发布《2021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事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 (2013年—2022年)》等。
3. 我市举办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系列活动。
包括举办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北京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主会场活动,发布《世界遗产在北京》手册等。
4.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成功召开。
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旨在打造文化领域的全国性品牌论坛,成为继“两区”“三平台”之后(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服贸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又一个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要平台。
5. 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公布。
包括3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535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相关的史迹、实物和纪念设施构成了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的主体,充分体现了红色文化融入北京城市基因、构成北京城市精神的鲜明底色。
6. 考古工作丰富北京历史文化内涵。
2022年考古发掘各类遗迹一千六百余处,出土各类文物约一千余件(套),项目和面积均位居全国前列。琉璃河、路县故城、金中都、南中轴路等考古均取得重要收获,进一步揭示了古都北京深厚的文化根脉,做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相得益彰。
7. 我市传统地名保护迈出坚实步伐。
我市传统地名保护迈出坚实步伐。3月,《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第一批)》正式公布,包括砖塔胡同、史家胡同等598处历史传承稳定、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地名。11月,《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第二批)》公示,其中包括许多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街巷道路名称,如北京站街、体育馆路、展览馆路等,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8. 北京市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作顺利推进。
北京市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作顺利推进。主要工作包括发布《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公众科普读本、编制《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一栋一档”建立历史建筑档案卡片等。在完成全国政协礼堂、民族文化宫、清华大学历史建筑群等示范挂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挂牌工作。同时,支持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同兴和木器店等试点历史建筑修缮工作顺利推进。
9. 北京历史文化价值阐释和公众宣传工作持续深入。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支持下出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关键词》,系统梳理北京“历史沿革与营城理念”“保护体系与保护对象”“保护要求与保护措施”三方面的专有名词,予以中英文释义。
10. “名城保护 · 进课堂”活动广泛开展。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推广”项目启动,包括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教育现状调研、教师培训、课程研发、学科融入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11. “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
皇史宬南院和北院实现整体开放。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万寿寺、团城演武厅等相继开放。其中,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历经20余年的考据研究、文物复建、精心布展,突出了“曹雪芹与北京”主题。万寿寺历经五年修缮,新设“妙法庄严”佛教造像艺术展、“吉物咏寿”吉寿文物专题展等基本陈列。位于香山脚下的团城演武厅历经4年的修缮改陈后开放。
12. 三条文化带建设日益深入人心。
“山河永定 共向未来”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游运河 行大运”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双奥之城·长城之约”长城文化节等活动异彩纷呈,整体提升了三条文化带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公众参与度。
13. 三山五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到系统保护。
整合保护皇家园林、古镇、传统村落、革命史迹等各类文化资源,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养护管理,挖掘黑山扈法国圣母会遗迹、贝家花园、法华寺遗址等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建设香山革命纪念地,精心组织香山革命纪念馆陈列,修缮双清别墅红色遗址群,打造“进京赶考”红色文化探访路,修缮京张铁路清华园车站。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圆明园、数字畅春园。
14. 京津冀三地合作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三地文物局共同签订《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联合协定》,三地有关方面合作举办“京津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坛”。
15. 我市发布多条文化探访路。
包括25条“品读建筑 发现北京之美”建筑主题游线路、10条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美好京西山河永定”主题游线路。
16. 我市发布《北京市水资源保障规划(2020年—2035年)》。
《规划》提出核心区要逐步恢复重要历史水系,完善“一环”水系,提升“二环”水系品质。
17. “园说IV——这片山水这片园”展览在颐和园博物馆举办。
展览汇集全国十余家知名文博单位的171件/套展品,首次以文物为载体系统讲述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古典园林集群在选址、营建、造园艺术、历史功能及保护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并运用大型弧幕投影、动画等,给公众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18. 全市首条古树主题文化胡同——东四三条古树主题文化胡同正式建成。
东四三条胡同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拥有20株百余年树龄的国家二级古槐树。古国槐与胡同、四合院一起,成为北京一道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景线。
19. 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西城区第二批文物活化利用项目杨椒山祠、绍兴会馆等9处腾退文物建筑确定利用单位及利用方向并向社会公布。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有情怀、有专业、有实力的社会机构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中,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20. 首届明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首届明文化论坛成功举办。为迎接2023年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充分发挥昌平区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区的资源优势,深化明史明文化研究,明文化论坛致力于推动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历史塑形,为文化铸魂,聚力激发明文化活力新生。
21. “时间的故事”沉浸式数字展亮相鼓楼。
“时间的故事”沉浸式数字展亮相鼓楼。古老的券洞中,新型的多维感官沉浸和丰富的交互体验引领观众在时间与空间、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中,发现文物古迹的无穷魅力,助力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阐释和公众参与。
22.西城区持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
西城区持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持续举办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年会、“白塔夜话”、规划设计大师营等活动,推出“京剧发祥地之旅”打卡线路,持续实施“四名汇智”计划,启动“小而精、小而美”特色校建设,进行名城相关主题文艺创作,开展红色文化研究,通过“会馆有戏”“四节一日”等向公众展示老城保护成果,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名城保护。
23. 东城区非遗“心手相传”系列活动再续精彩
活动持续数月,融合非遗+旅游、非遗+金融、非遗+生活等新模式开展了多达60余场的跨界合作,实现非遗文化赋能,助力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24. 西城区“全民享·活传承”非遗演出季活动深入开展。
西城区“全民享·活传承”非遗演出季活动深入开展。为期21天的非遗文化盛宴,涵盖杂技、昆曲、古彩戏法、武术、曲艺等非遗保护项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西城区的古韵遗风,为非遗走近大众生活打开了“新窗口”。
25. 我市积极打造“会馆有戏”品牌。
我市积极打造“会馆有戏”品牌。东城区聚焦会馆保护,编制出台《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向社会征集10个会馆运营主体,探索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升级路径。
26. 我市启动首个申请式换租项目。
我市启动首个申请式换租项目。西城区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申请式换租是在老城保护更新背景下的新探索。
27. 我市首个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在昌平区落成。
我市首个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在昌平区落成。昌平区统筹考虑古树保护与文化发掘,拆除古树周边硬质铺装,扩大古树保护范围,增设游憩设施和文化景观,使古树保护方式从原来的“生人勿近”变成现在的“融入生活”。
28. 石景山区划定“灵根古柏”保护小区。
本次设计遵循“古树保护、科学监测、科普宣传”三大建设目标,是探索古树名木及其生境的整体保护新模式的成功示例,也让更多人领略古树的魅力。
29. 通州“三庙一塔”景区对游客免费开放。
经过两年多的改造提升,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正式对游客免费开放。“燃灯塔和周边古建筑群”是华北地区较大的三教合一古建筑群,由燃灯佛舍利塔,文庙、佑胜教寺、紫清宫组成,是北京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30. “延庆古村落遗址”亮相2022冬奥会。
“延庆古村落遗址”亮相2022冬奥会。位于延庆冬奥村内的小庄户居住遗址,建于清代。在延庆冬奥村的营造过程中,有关方面将古村落遗址“修旧如旧”原地展示,成为村内的独特景观。遗址于2022年冬奥会期间亮相,丰富了延庆冬奥村的人文内涵。
内容来源: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