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方当代最前沿、最权威的艺术史丛书,“牛津艺术史”系列汇集世界顶尖学者,探讨艺术史核心问题。中文版由国内著名美术史家易英教授主编,已出版第一辑(共10册),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之空白,也引领中国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肖像艺术》是艺术史学者希勒·韦斯特的重要著作,以艺术史中重要且独特的肖像艺术为研究对象,跨越不同时代,囊括多种媒材,全面探究肖像艺术的发展脉络,直面肖像艺术的核心问题:“相似性”真的是肖像作品的终极追求吗?
当摄影术出现,肖像画如何捍卫其艺术界地位? 艺术家如何以肖像作品呈现他人与自我、性别与族群认同? 几个世纪以来,肖像艺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诞生之日起,肖像艺术总是和“相似性”联系在一起。
逼真既是肖像创作的利器,也会招来骂名——摄影术出现后,肖像作品一度被贬低为缺乏创造性的模仿,也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回溯肖像艺术的历史,便会发现,肖像作品本就在艺术属性之外,承担着诸多社会功能,或用于悼念、档案、政治宣传,或彰显身份地位、群体关系,等等。
这是一幅具有自然主义风格的法尤姆肖像画,制作于公元1—2世纪的埃及。这些绘制在木板上肖像,或被插在木乃伊的绷带之间,或摆在与死者面部对应的裹尸布上。
在非洲的很多民族中,面具被认为是幽灵或故去祖先的替代品,也常被用于宗教仪式的表演中。
钱币是最早的肖像载体之一。通过钱币的广泛流通,统治者的形象也被有消费能力的人所接受、记住,并自然而然地讲统治者与货币的权力联系到一起。
阿方斯·贝迪永为巴黎警察局工作,开创了用肖像摄影识别罪犯的方法,这种方法至今仍被沿用。
20世纪以来,毕加索、马蒂斯、弗朗西斯·培根、安迪·沃霍尔、大卫·霍克尼等艺术家持续捍卫肖像艺术,或主动打破传统表现方式,或以更加实验的媒介,用肖像作品凝视他人与自我,探索性别、种族、身体的边界与可能。
在《肖像艺术》一书中,艺术史学者希勒·韦斯特对肖像艺术的历史进行了清晰而全面的概述,提供引人入胜的细节,并回答了诸多关键问题:几个世纪以来,肖像艺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肖像作品是如何表现他们的主题的,又是如何被解读的?肖像作品所牵涉的身份、现代性、性别等议题也在其文化和历史语境中被讨论。
全书收入135幅全彩图片,囊括波提切利、毕加索、马蒂斯、弗朗西斯·培根、安迪·沃霍尔、辛迪·舍曼等众多艺术家的作品,看艺术大师如何创作出或经典或颠覆的肖像作品。
英国国家肖像馆高级策展人、研究项目负责人彼得·芬内尔(Peter Funnell)曾高度赞扬《肖像艺术》,“可读性很强,引用了大量有趣的例子,并关注到这一领域热议的话题,是一本肖像艺术研究的重要导论”。
复旦大学教授、摄影评论家顾铮指出,“肖像艺术从根本上来看,是人如何以艺术方式来建构、拆解和重建主体性的反复尝试”,在这层面上,“《肖像艺术》一书全面关照人类肖像实践,以议题为探讨肖像艺术的线索,以跨样式的实践展示肖像艺术的魅力,为我们了解人如何表征自己打开了新的地平线”。(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