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乙管”后,音乐演出井喷
2023-02-14 12:4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吕嘉指挥宁波交响乐团演出《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对于古典音乐界乃至整个演出行业,这显然具有重大的影响与意义。乐坛也由此动向颇多:手忙脚乱取消演出,新春音乐会缤纷上演,意想不到的大部头“井喷”,令乐迷睽违已久、翘首以盼的外国音乐家来华献艺——积压的“库存”项目、久蓄的力量、曾经的梦想,皆成为当下演出“报复性”聚集上演的最大动力,我们也难得地在这一特殊背景下,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国内演出市场及音乐发展态势。

迟到的新春

曲目多彩缤纷

翻看现如今各个乐团、剧院的曲目单,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新春音乐会的上演时间跨度极广,从年前的一周到过了正月十五,都有名为“新春音乐会”的演出上演。最晚的一场新春音乐会将于2月28日农历二月初九上演。

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演出的大型新春音乐会“天山春来早”确实是够早的,1月14日北方小年夜,由指挥家许知俊执棒乐团演出了一众中西名曲;同一天,成都交响乐团也举办了曲目多元的新春音乐会。新春音乐会系列有一个小高潮是元宵音乐会,中央民族乐团、河南民族乐团等团体纷纷在这一天上演元宵音乐会。本期报纸付梓前的2月11日晚,2023山东新春交响音乐会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举行。最晚的一场新春音乐会当数国家大剧院“中华情怀·民乐名家”系列“国韵悠长——2023民族管弦乐新春音乐会”,预计上演的日期是2月28日。

我们可以看到,内卷之下,许多新春音乐会都很重视上演作品的新意。如“天山春来早”中,乐团用新疆的民族器乐为西方歌剧咏叹调选段伴奏和演奏传统国乐;成都交响乐团则在新春音乐会选择演出了作曲家文子洋以后调性音乐语言为基础的管弦乐《金面》;上海交响乐团更是在新春音乐会中上演四部中国管弦乐新作,为听众呈现了一场“没有春节序曲的新春音乐会”。中央民族乐团则在元宵节当天下午、晚上接连演出两场,回馈热情高涨的乐迷;2023民族管弦乐新春音乐会由王甫建执棒北京四支民族管弦乐团组成的联合乐团,接续了2022年民乐“集会化”的演出特色。

是什么使得这些音乐会在时间上如此分散、曲目求新求变?一方面,这样的现象体现出多样的演出生态,更多的演出团体不再把新春音乐会当作“堂会”,而是力图在雅俗共赏的曲目构架下尽量体现出新意。另一方面则是演出团体面临的客观因素。新春音乐会的上演机构多是大中型的乐团或演出团体,这些演出显然受疫情影响很大。可以观察到,较早“阳康”的城市也更早恢复演出,而受疫情冲击较晚较大的城市则经常将取消的新年音乐会与新春音乐会并作一起推后演出。此外,一些新作品可能来自于去年委约、项目基金等,需要尽早演完结项。更多的民族管弦乐团选择在初一到十五年味最足的日子里奏响传统之声,而管弦乐团则在大年三十以前演出居多。这样的安排也出于人文关怀的考虑,让团员早一点放假回家团圆,毕竟三年疫情,很多乐手好久没回家了。

释放的“库存”

希冀重振士气

观察中国的交响乐团近一段时间的节目单,“巨无霸”般的曲目几乎霸屏,晚期浪漫派的鸿篇巨制似乎一时间集体出笼。乐团厉兵秣马,仿佛欲以精力充沛之一面示人,开启新的篇章。

重量级大部头在各交响乐团的乐季节目单上频现。首先是相隔一周,2月3日和10日,张国勇指挥青岛交响乐团、陈琳指挥杭州爱乐乐团都上演了柏辽兹管弦乐法辉煌的《幻想交响曲》。而一谈到大部头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德奥晚期浪漫派的马勒、理查·施特劳斯与布鲁克纳。指挥家黄屹于2月10日指挥四川交响乐团演出了两部施特劳斯的“人物音诗”;指挥家张国勇也在演出“幻想”后,即沉浸入施特劳斯的绚丽世界,他将于2月26日指挥宁波交响乐团、3月3日指挥杭州爱乐乐团演出作曲家的音诗《堂·吉诃德》。2月11日,宁波交响乐团在指挥家吕嘉的棒下演出了作曲家施特劳斯另一部巨著《阿尔卑斯山交响曲》,这是乐团目前演出过的编制最大的西方管弦乐作品。无独有偶,同样突破自我的还有长沙交响乐团,2月10日,乐团在常任指挥邹翔执棒下完成了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的湖南首演,这也是乐团目前演出过的编制最大的西方经典管弦乐作品。邹翔表示:“乐团演出这部巨著既是对乐团实力的考验与展示,更有在春天歌颂万物复苏之意。”

乐团艺术领导者的变更经常伴随着大部头、长系列的排期出现。指挥家范焘2022年成为音乐界的焦点人物,他于当年接手了两支交响乐团的总监职务。8月5日,新成立的民营交响乐团爱乐汇交响乐团由范焘担任总监在北京首演;9月19日,长沙交响乐团聘请范焘担任乐团音乐总监。3月10日,范焘将执棒爱乐汇交响乐团与福州海峡交响乐团共同上演马勒专场音乐会,这是乐团第一次演出马勒作品,而民营与公办乐团的合作也颇具合作精神。接下来乐团会在北京进行10天4场高密度的演出,包含歌剧、中西管弦乐作品等多种体裁。范焘表示:“今年,两支交响乐团都将开启贝多芬全系列演出,上演贝多芬的全部交响乐与大部分管弦乐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是训练乐队的最佳范本。”指挥家李飚去年开始工作重心转向天津,同样将开启“贝多芬系列”的还有他麾下的天津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

北上广深的演出都各具意趣。2月10日、11日,杨洋指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出贝多芬《第二交响曲》,这是乐团继吕嘉、俞峰在前两个乐季演出后连续演出这部作品的第三个乐季。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总经理任小珑表示:“贝多芬作品每年总要保一两场的,这是常演常新、永远让乐团受益无穷、让观众充满期待的作品。乐团连续三年演出‘贝二’确实是巧合,但也说明了我们和各位指挥家对这首光明、快乐和洋溢着生命和青春力量的作品不约而同的喜爱。”随后,乐团将进入一个月的“浪漫派”时光,演出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与重量级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上海交响乐团将于4月12日演出威尔第《安魂曲》;上海爱乐乐团4月也有《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上演。2月10日,深圳交响乐团在指挥家林大叶执棒下于滨海艺术中心演出了乐团年后第一场音乐会,随后余隆、张国勇等指挥家还将执棒乐团连续演出三场,曲目皆为《英雄生涯》和浪漫派及之后的大部头作品。在广州,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交响乐团2月19日在景焕棒下将演出里盖蒂《匈牙利协奏曲》,今年正是这位作曲家诞辰100周年。值得注意的还有香港管弦乐团,乐团在梵志登执棒下于2月3日、4日上演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2月11日上演了《图伦加利拉交响曲》,而巴赫的大型作品在内地不易上演,两套作品的演出皆广受好评。

巡演也箭在弦上,很多乐团都把大规模巡演提上了日程。另外,很多大部头的上演也是由于疫情的延期所释放的库存。张艺指挥上海爱乐乐团的《无词指环》于去年取消后,2月26日、27日改在北京上演,长沙交响乐团的“马勒二”也是原定于去年12月18日的演出。除此以外,一些大型委约作品的仓促上演也属此列。希望这些“大部头”的上演能起到提高艺术水准、振奋艺术家士气的作用。

“境外”的老友

再续涛声依旧

博得关注的“大部头”作品演出多是乐团行为,而境外艺术家的进入往往是单枪匹马者先行的。

事实上,除去外籍华人艺术家,疫情中并不是没有国外艺术家进入。小提琴家、指挥罗伯特·卡巴拉在2022年9月于中国带领贵阳交响乐团演奏了数场音乐会,并开设了一系列小提琴大师班。今年1月10日上午,就在我国全面开放入境政策的第三天,意大利歌剧导演马可·卡尼蒂飞抵上海,担任上海歌剧院2月11日、12日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的联合导演。得知中国全面开放入境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把机票改签到1月9日。大提琴演奏家扬·沃格勒的独奏音乐会或打响外国艺术家在大陆登台献艺的当头炮,他的独奏音乐会目前公布将于3月12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1月6日,吴氏策划官宣了一系列今年的演出计划,包括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引起了乐迷的强烈反响。2月11日,国家大剧院播出了2月2日陈萨的独奏会。在之后放出了今年国际钢琴系列的阵容,包括王羽佳、波哥雷里奇、菲利普·昂特勒蒙等人,再一次引起了乐迷的讨论与关注。乐团的排期上,5月12日,上海爱乐乐团有指挥家休伯特·苏丹特;6月3日,克里斯蒂安·爱华德将指挥中国交响乐团演出;6月10日,波特斯坦将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出。可以看出,这些第一时间已经进入、准备进入的艺术家都是中国观众的老朋友:扬·沃格勒任德累斯顿音乐节总监,曾参加大剧院2021年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国际钢琴系列”公布的所有钢琴家都曾出现在大剧院的舞台上,除却年轻的刘晓禹和马洛菲耶夫,其他钢琴家皆曾在系列中出演。苏丹特是上海爱乐乐团的老朋友,波特斯坦是美国巴德学院院长,克里斯蒂安·爱华德更是一众中国指挥家在汉斯·埃斯勒的授业恩师。而根据吴氏策划的排期,俄罗斯乐团是较快于4月份可以进入中国的,这其中受到乐团编制、地缘、形势等各方面影响。

关于境外艺术家与演出团体的进入,笔者认为短期内这种进入可能没有那么理想化,真正大批量进入的所谓“常态化”可能要到夏天。这与国内政策规定、国际形势等息息相关。例如指挥家辛奈斯基2月下旬在中国的一系列演出已将指挥换作指挥家杨洋。除却疫情政策,报批政策、航班政策与国际形势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月16日出台的《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关于优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管理政策的通知》中明确,“自2023年2月16日起,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恢复对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的受理和审批”。但是“暂缓新批涉外营业性演出活动(演职人员已在境内的除外)”。古典音乐经纪人宋亮亮表示:“由于过去几年的熔断机制,国外航线纷纷取消,主要靠国航、东航和南航三大航空公司支撑着。而据近日消息,3月开始一些航司将陆续恢复。”另一方面,一些国外艺术家对于中国防疫政策的改变还不甚了解,随着时间推移相信这些一定会好起来。

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可以看到诸多艺术家、经纪人在国门甫一打开便走出国门,参加演出、寻觅艺术家。在国内,目前已经有一些剧院不再强制要求观众佩戴口罩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古典音乐界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春天。

张听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