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剧场、美术馆、共享办公区等新的文化空间,不断推出文化创作、文创开发、文化活动,提供创新的文化内容和多元的城市文化生活方式……近年来,隆福寺的嬗变创新,为新空间带来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丰富着人们的文艺生活。
历史悠长
市井气息浓郁的庙会文化
隆福寺是“老北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地标,承载着几代人的成长记忆。隆福寺地区因隆福寺得名,隆福寺始建于明朝1452 年,清至民国时期曾是京城最重要庙会之一,并因其以书籍和高端艺术品交易为特色而被称为“文庙会”。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儿,“东四西单鼓楼前,故宫北海颐和园”。前一句说的是“市”,后一句说的是“景儿”,这个“市”是市场的市,用现在的话说是繁华的商业街。当时,隆福寺是“京师著名的大庙会”, 因为地处京华繁荣的城市中心,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每旬九、十有庙会,游人如鲫。附近王府居住的人、东交民巷一带的外国人、普通市民和近郊农民都来赶庙会。张中行先生1936年《日下旧闻考》引用《大清一统志》记载着:“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
隆福寺市场上看拉洋片的游人
隆福寺庙会,与外埠进京货运的集散地朝阳门和皇城都很近,权贵聚居繁华自不必说,历来都是与“西庙”护国寺齐名,甚至更为出彩。清嘉庆二十二年得硕亭所著《京都竹枝词》这样记载:“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销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这样的销售额,是那个时代京城繁荣商业的缩影。
定位
世界级文化艺术消费目的地
1951年,东四人民市场落户于此,也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北京人最重要的商品供应场所之一。此后,这里逐渐演变,从简易大货棚变为室内商铺。改革开放后,此处兴建的隆福大厦更成为北京四大百货之一。1993年的火灾后,隆福大厦几番改造,但都未能跟上日新月异的消费浪潮,屡次关门停业。
当年的隆福大厦(图片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
北京人记得隆福寺地区的喧闹,也记得停业前的惨淡。2012年8月,北京国资公司与东城区政府合作启动了隆福寺地区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并共同成立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推进项目开发建设、策划定位、招商运营等工作。
2019年改造完成后,这里“起死回生”了。新隆福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已运营的一期虽然只有7万平方米,出租率达100%,业态以文化金融办公、文化艺术消费为主,一年产值可以达到60亿元。
这一次升级,隆福寺街区有了全新的定位: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中华与世界文明协调共融的世界级文化艺术消费目的地,成为受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化、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国际文化消费新地标。
新空间
艺术赋能内容与场景
项目一期建设,通过实施风貌整治,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强化了老城历史格局和整体空间形态,保留老城城市记忆。项目二期利用地铁东四站织补项目继续吸收文化消费业态,进一步提升隆福寺文化承载量。拓展隆福寺街、隆福寺西街发展,引入更多市民欢迎的文化体验内容,形成老城内充满活力的开放街区;积极对接王府井大街北延战略,从业态、环境、活动、会员、宣传等多维度与王府井联动,形成“宽窄巷”式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成为代表北京传统街区风貌的最美街道;与故宫、人艺、嘉德、中国美术馆等周边丰富文化资源合作,深入挖掘区域文化特色,共建“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
青灰色石材、传统红砖、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等材质相互融合,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有机结合,不同年代建筑、不同建筑形态和谐共生。除了建筑风貌上的提升,隆福寺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功能业态上。隆福大厦由过去的百货商场转变为文化金融企业办公场所,隆福寺北里则由过去的商场仓库、食堂、配电楼等配套设施变身为集文创办公、美术馆、特色餐饮等业态于一体的创意园区。项目以传播文化艺术和潮流生活方式为内核,秉持艺术赋能内容与场景,为民众带来全新的文化艺术体验。
如今,走入北京隆福寺,观众可以逛文化机构,体验文化特色餐饮,感受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位于隆福大厦顶层的隆福文化中心,由4个仿古大殿和3个室外庭院组成,音乐节、艺术展、文化科技体验活动等常常在此举办。由食堂改造成的木木艺术社区,则成为众多前沿美术展览的聚集地……剧院、美术馆、城市书房、艺术街区等空间,带来了聚合效应,形成了文化生态,使隆福寺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根据《隆福寺园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隆福寺二期预计今年整体亮相,并同步开展招商,促使隆福寺项目一、二期形成联动。隆福寺一期大约有40个商户,二期将引进200多个商户,带来更丰富的业态和内容。今年隆福寺将引入一批重点商户,继大麦沉浸式剧场落户后,笑果文化将力争上半年开业,野有趣、福气小菓等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隆福寺蝶变重生,正在铸就着老城复兴的金名片。届时,中外游客到北京,约2公里半径范围内,既可领略故宫的皇家风范,也可到国际化消费地标王府井“买买买”,还可到世界级文化艺术消费目的地——隆福寺享受“文化盛宴”。
故宫、王府井、隆福寺三处知名文化地标,将以亮眼的“文化金三角”为首都赋彩。
本内容根据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北京规划自然资源、运河之上综合整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文化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