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风景线|来看大兴区优化营商环境新“公式”→
2023-02-27 20:0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

去年,大兴区在全市率先推进“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政府服务”“验登合一”“多测合一”“用地清单制”“证照联办”改革,落实区级事项全程网办率达100%,打造“两区”建设新样板。

▲大兴区营商服务中心

大兴区如何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持续擦亮“亿企兴”营商环境金名片?本期“营商环境风景线”,发改君带您一起,了解大兴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加”“减”“乘”新“公式”~

“加”服务质效

以“先行探路”惠企利民

打造出入境一体化综合服务厅

精细打造国际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全市首家“中外合一、多证综办”出入境一体化综合服务厅。坚持“智慧办理、集成受理、自助服务、便民利民”理念,升级打造“智慧+24小时自助”综合服务厅,26个办事窗口集多部门业务于一体,可“一站式”办理工作许可、9类签证、4类居留证件、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多项业务,为大兴区着力打造生命健康、临空产业、先进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首都发展新的增长极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

▲“央视新闻”报道北京首家“中外合一、多证综办”出入境一体化综合服务厅落户大兴

实现“三端融合”惠及民生

强力推出集成式咨询服务,深度整合12366咨询热线、在线导办、征纳互动平台资源,建设大兴区税务局纳税缴费服务中心,实现电话端、网页端、移动端“三端融合”,集“问”“办”于一体;

打造12366专家坐席流转模块,针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印花税申报纳税等阶段性热点精准解答;

搭建问办协同模式,建成“引导办-线上办-联动办”的递进式问题解决机制、“非接触式”税费问办服务模式,形成“问办一体”快捷响应通道;

推出公众号“云端”送政策服务,实现智能解答共性问题、专员答复个性问题、专家解决疑难杂症。

健全医药产业服务链条

聚焦医药健康主导产业,大兴区充分发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12个国家级科研院所集聚的区位优势,及109个企业自建国家级、市级工程实验室和第三方专业服务平台优势,成立中关村大兴医药基地工作站,初步形成“新药筛选-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注册上市”的完整产业服务链条,持续为企业提供创新技术的专利挖掘与布局、IPO知识产权专项核查等专业服务。

自工作站成立以来,园区专利申请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园区企业累计获批一类新药29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16项,培育出包括奥精、华科精准、华脉泰科等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

打造金牌调解组织

深化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打造金牌调解组织。深入推行线上投诉受理和订单式服务模式,着力打造优质调解组织,健全受理登记、调解处理、回访反馈等各项制度,3000余名劳动者惠享“随到随调、即调即走”服务;进一步推动案前联合调解工作提质增效,力争在庭前化解矛盾、最大程度维护双方权益。目前,综合调解率达到60%,平均办结天数不超过5天。榆垡镇调解中心和亦庄镇调解中心先后荣获北京市金牌调解组织称号。

首创生态环境“绿色信用体系”

随着全面建设“宜居宜业新大兴、繁荣开放新国门”的稳步推进,大兴区铁腕治污、重拳治气,持续创新性探索企业监管形式,建立以企业信用为核心的“绿色信用”管理体系,制定排污企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新型监管制度,通过信用等级评价、专项帮扶管理推动实现企业环保自觉、行业绿色自律。

通过创新企业监管形式,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大兴区实现了环境治理由监管型、约束型向服务型、引导型的转变,实现“无事不扰守法企业、精准打击违法企业”的监管模式。

搭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持续优化政策供给,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支小助微”,切实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增效;搭建“六有”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金融超市”线上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2.4万余户企业提供服务便利;推出“度小满金融大兴专区”,实现企业贷款线上“秒批秒贷”;聚焦“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狠抓金融助农工作,183家金融“便利店”、155个“村口银行”累计实现交易124万余笔,交易金额7亿余元。

2022年,财政部公布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大兴区成功入选并获得专项奖补资金支持,标志着大兴区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走向“全国示范”。

“减”时间成本

以改革红利助企“轻装上阵”

完成不动产登记业务“自助办”

引进自助打证机,实现证书证明“随到随领”;增设自助填表机,实现业务受理部分要件无纸化;研发自助受理机,实现登记业务自助办理;使用签字双面屏,助力无纸化办公……近年来,大兴区着力提升自助服务区智能化水平,增设多品类自助设备,智能设备一应俱全。2022年6月,大兴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完成了北京市首例不动产登记业务“自助办”。

率先实行“互联网+远程踏勘”

围绕“落规、落地、落实、提升”总要求,率先实行“互联网+远程踏勘”新模式,推行全流程线上勘验。相比现场踏勘,远程踏勘突破固有瓶颈,最大程度避免交通不畅、位置难寻等干扰因素。申请人仅需通过与项目单位进行施工现场视频连线,经项目负责人的如实介绍、住建部门的施工条件核实等必要环节,即可实现工作人员与勘验现场的“空间对接”,耗时由一天压缩至10分钟,助推企业早日复工达产。

“乘”科技之风

以“智造强兴”促进高质量发展

打造职业技能终身培训新模式

近年来,大兴区率先试点“电子社保卡+电子培训券”项目,面向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灵活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将政府资金和政策优势、培训机构的项目课题优势、劳动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等予以数字化集成,赋予了电子社会保障卡“终身培育,培训终生”新的历史使命。

目前,累计发放首批培训券3万余张,指导社区保洁绿化、电子商务师等就业项目培训1837人。

打造北京市首家“智慧仲裁”系统

积极探索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路径,打造北京市首家“智慧仲裁”系统,提供“线上立案、线上调解、线上开庭、线上送达”全流程云服务,在切实维护劳工合法权益、提升调解仲裁服务质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大兴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已通过电子送达仲裁文书142426份,服务31368名当事人。

推动科技企业汇聚成势

制定《大兴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办法(试行)》,全力支持双创载体建设、双创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发展、双创文化建设。

2022年,累计培育国家级专利优势企业2家,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达标企业16家,北京市专利试点企业27家,北京市专利示范企业6家;累计培育上市企业19家;获得中关村前沿技术项目资金补贴、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关村金种子等国家级、市级各类科技支持和奖励的企业19家。

“加”服务质效

“减”时间成本

“乘”科技之风

期待大兴区持续“求解”

培育营商沃土的新“公式”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作者:

发展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