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演绎丨雩坛话雩礼
2023-02-28 11: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时节如流,青史如河,癸卯仲春,已遣细细的东风传下迅音,悄无声息地将绿意生遍。而天坛之中,那些与新发的春意交相辉映的古老建筑,是一首首凝固的史诗,尽管如今它们所承载的过往虽已不得亲眼所见,却依然听得到投掷于历史长河中的回声。上一回说到在新旧政治势力的综合较量背后,嘉靖一朝迈入了全方位的变革创新时代,而就有这样一座神秘祭坛,无声无息地湮没在明清过往烟尘之中。且让我们自历史的吉光片羽之间,惊鸿一瞥那座逢旱祈雨、久涝祈晴的崇雩坛。

关于古时祈雨的雩祀,在我国的历史极为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进入国家祀典之列。

在农耕文明的话语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向来是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掌握着农牧生产命脉、粮食收成高低的降水,更是国家之根本。

自先秦时期,雩祀分为“常雩”和“大雩”两类。所谓常雩,即为无论天气如何,都要天子在每年固定时间如期举行的雩祀;而大雩,则是指只有大旱时才举行的大规模仪式。

秦汉以后,如常雩礼后下了雨,要报祀,称之为“谢雨”;如大雨连绵不绝,则要祈晴,如约晴天之后,则要“谢晴”以报祀。

时至明初,此时的雩祀并没有常规的仪式,直到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臣子谏言应修一座新的祭坛用于雩祀。

每年祈谷典礼后,如晴雨适时,气候调和,则可遣官员代为祭祀,如逢天下大旱,皇帝便要亲自出马,诚谢天地以祈雨。

嘉靖接受了这条建议,遂下旨兴建崇雩坛,使之成为当时朝廷逢旱祈雨、久涝祈晴的专坛。

这座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的祭坛,位置就在天坛的圜丘坛泰元门外,与圜丘坛、祈谷坛形成了三坛并立的格局。

等时光行至清朝,雩祀礼制又有了新的变化,每年孟夏时节,先在圜丘坛内举行常雩,如常雩礼后仍无雨,则改在天神坛、地祇坛、太岁坛继续举行求雨活动,若是三坛求雨都不见成效,便由皇帝再次前往圜丘坛求雨。

这样一来,直接导致清朝雩祀次数翻倍增加,据统计得知,明朝雩祀从景泰年间到崇祯年间仅有7次,而清朝自顺治年间到光绪年间,雩祀次数竟高达129次。

然而在如此高频率的雩祀之下,专为此项祀礼所营建的崇雩坛,又是如何逐渐湮灭于历史烟尘之间的呢?

只因自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夏,天下大旱,顺治皇帝首次于圜丘坛求雨以来,此后的雩祀都在圜丘坛举行。

而崇雩坛自嘉靖之后至清朝初期,再无任何一位帝王在此举行雩祀,这座闲置不用而年久失修的寂寞祭坛,也在一年年的风雨间残破损毁,渐成废垣。

直到乾隆十二年,皇帝下诏由工部将崇雩坛拆除,至此,崇雩坛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青史尘埃间,唯余史书之上的片刻余响,承载着曾经存在过的时代刻痕。

千秋谁者诉,逝水犹呜咽。眼见高坛成荒丘,又怎能不让人唏嘘感叹,这六百年天坛的过往,便在这叹息间凝固成史诗。时间碾过了明朝,继续一路向着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站驶去,被历朝历代的君主奉行不辍的帝王祭祀仍在继续,而已见规模的北京天坛,又将迎来它的下一任主人。天坛演绎,云端掌故,跨越时间空间,再现天坛往事,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期“天坛演绎丨明末清初的北京天坛”。

温馨提示:来园游览前请提前关注“天坛”微信服务号,了解网上预约票销售情况,合理安排出游计划,错时错峰游览,倡导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在游园过程中,严禁吸烟,保护文物,请自觉维护公共游览环境,文明游园。


作者:

天坛公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