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史|居庸的由来
2023-03-13 17: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居庸一词,古已有之。战国时《吕氏春秋》记载“山有九塞”,并列举了名称。西汉的《淮南子》也说:“天下九塞,居庸其一。”所谓九塞,即指交通要道,有大汾、冥阨、荆阨、方城、肴、井陉、令疵、句注、居庸,这些地方就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一带,正是当年战争最为频繁,兵家经常出入的地域。《汉书·地理志》上记:“上谷郡,秦置,县十五。”上谷郡所辖的15个县中有居庸县,县治就在现今的延庆县城。还有古人传说,居庸始于秦皇筑长城时,让强征来的民夫等人住在这里,“居庸徒于此”,因而得名。

居庸雄关 高文瑞摄影

居庸一地,历史上还曾称过居庸塞,或称蠮螉塞。此地极为狭窄险恶,形成要塞。有人说,蠮螉即土蜂,又称细腰蜂。要塞里建造了用来瞭望的土室﹐犹如蠮螉掇土为房,故名。而志书上则称是读音类似,“蠮螉即居庸音转耳”。

至于建关,能知的记载始于汉代。《后汉书》上有“建武十五年(39年),徙雁门、代、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居庸关以东”,“元初五年(118年),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建武、元初都是东汉的年号,那时便有关了。后来名称多有变化,三国时称西关,明代曾编修过《西关志》,以居庸关为主,却也泛指京城西北一带重要关口要道。北齐时改称纳款关,有接纳款待北方民族的含义。北京古称蓟,因在京城之北,军都山之侧,唐代也曾叫蓟门关、军都关。

居庸叠翠 高文瑞摄影

居庸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有过形象比喻。《金史》曾说,此关犹如秦国的崤函关,蜀国的剑门关。由于此关是进京的必经之路,所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居庸关经历了大小多次战争,延续了上千年,其中较有影响的一次战事发生在北魏时期。北魏孝昌年间(525年间),杜洛周率流民在燕州起义。朝廷派兵征剿,北魏军把守着当时称军都关的居庸关至喜峰口一线的重要关口,以阻断起义军的进军路线。指挥这次战斗的北魏都督元谭占据南口。不久,河北安州的石离、冗城、斛盐三地的官兵起义,他们联合杜洛周的义军攻打军都关。兵力达到三万多人。元谭派手下将领崔仲哲把守军都关,结果战死。杜洛周与起义官兵内外夹击,元谭腹背受敌,大败而逃。起义军最终夺取了南口。

辽代把北京称为南京。当年金人进攻京城,辽人据守居庸关。当金兵攻到居庸关前,没等开战,山石崩塌,砸死守关辽兵,金人不战而胜。金人入居庸关灭辽,当然知道它的重要作用。到了元人进攻时,金人吸取了经验,知道居庸关的重要,铸出铁城门,还在路上布满了鹿砦、铁蒺藜,绵延百十里,并派精兵驻守。元太祖问手下将领札八儿有无破关办法。回答说:黑树林中有条小道,曾经走过,仅容人马穿过,若采用偷袭的办法,让士兵不作声响,“衔枚以出”,趁着夜色,便可穿过。元太祖令札八儿做前导,大军紧随其后。日暮进入山谷,黎明到达平地,放开脚步疾驰。到了南口城,金鼓之声齐鸣。守城的金兵从梦中惊醒,以为神兵自天而降,大败而逃。元军破关而入。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2015年第四期《居庸 云台 关沟》

作者:高文瑞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