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问医生|中国麻醉周:带你探寻“麻醉”的秘密
2023-03-29 16: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3年“中国麻醉周”,今年的主题为 “敬畏生命,医患同行——讲好麻醉故事,助力健康中国”,提到患者的舒适化体验,很多操作都需要借助麻醉来完成,但是对于麻醉很多人却又知之甚少,甚至有时还带着恐惧和质疑,儿童麻醉会不会影响大脑发育?止痛泵用久了会不会药物依赖?为什么做个胃肠镜,麻醉医生却一直问我的牙?《我爱问医生》中国麻醉周,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许军军,跟您说说:关于麻醉的秘密,解开您对于麻醉的误解和好奇。

1、目前临床上,麻醉都被用于哪些方面?

大部分人对麻醉的理解都是手术麻醉,也就是为了使手术顺利进行所实施的麻醉,但其实麻醉也可用于很多方面,比如无痛诊断检查,包括无痛气管镜、无痛胃肠镜、无痛宫腔镜、无痛膀胱镜检查,还可用于一些短小的门诊手术,比如无痛人流,无痛取卵等。另外,无痛分娩与术后镇痛技术的实施,也为广大产妇及手术患者带来了福音。

2、麻醉的类型都包括哪些?主要区别?

麻醉总体分为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有些书中会把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统一归类为区域阻滞麻醉。

通俗的说,全麻就是大家所说的“睡了一觉”,手术过程中,患者处于睡着状态,对手术刺激没有意识和反应;椎管内麻醉,俗称“半麻”就是患者下半身失去知觉,上半身和意识不受影响;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就指术中患者意识清醒,身体局部阻滞区域内无痛觉,而其他部位不受影响。

3、我们究竟该怎么理解麻醉和止疼的关系?

对于麻醉,不少人存在这样的认知:麻醉就是给患者“打一针,睡一觉”,麻醉就是止痛……其实,现代意义的麻醉医学远不止这些。

“止疼”或者说叫“镇痛”是麻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麻醉医生的工作职责远不止于此。麻醉医生越来越向围术期医生发展,不单单是为手术患者提供无痛技术,更重要的是在术前充分了解患者情况帮助患者调整至最佳状态,在手术过程中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患者术后康复和远期疗效提供更好的保障。

4、网友:手术前签麻醉的知情同意书就很紧张,上面写的内容都会特别担心,到底什么人容易在麻醉的过程中出现风险?哪类患者是麻醉师最要留意的?

所有的麻醉与手术都存在风险,围术期风险取决于患者基础疾病、手术部位及大小、患者当时的状态及原有疾病的控制情况等。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比同等无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风险高;心脏手术、脑部手术等风险远超普通的阑尾手术;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比不规律服药、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风险小。另外,急诊手术的风险相对更大。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是麻醉高风险的对象;肥胖患者,小儿、老年患者以及孕产妇也是麻醉高风险群体。当然,经过充分术前准备,术中麻醉医生对患者精准的管理调控,麻醉风险是可以明显降低以及可控的。

5、网友提问:有些疾病被告知无法手术,其中有些是说麻醉无法耐受,什么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麻醉无法耐受”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应该是说“麻醉风险”较大。所以其实和上面一个问题是一样的,如有心脏、脑、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代偿不全,麻醉的风险就会增高,肥胖患者,小儿、老年患者以及孕产妇也是麻醉高风险群体。任何医疗行为我们都会评估患者的风险与获益。如果医生评估后判断患者手术麻醉的风险超过了患者可能的获益,就会推迟或者终止手术。

说到衡量的标准,从1941年开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制定了危险分级,指导临床工作,不单适用于麻醉科,其他科室也可以据此评估患者的状况。它具有省时、省力、可重复的优势,在很多国家都实行这一标准。

目前,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类,共将患者分为六级。一般来讲,ASA I-II级患者麻醉手术耐受良好,围术期的风险很小。ASA III级患者麻醉手术有一定危险,麻醉前要充分准备,积极防治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一般也能平稳度过围术期。ASA IV级患者麻醉危险性极大,即使术前准备充分,围手术期死亡率仍很高。ASAV级为濒死患者,麻醉和手术都异常危险,不宜行择期手术。ASA VI级为脑死亡的器官捐献患者。当然,ASA分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儿童或孕妇等患者评估分级上会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同时临床上还有其他的评估风险的工具。

6、看到一些视频里,全麻术后,刚刚苏醒的患者容易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是为什么呢?

临床麻醉中,全身麻醉苏醒期,少数患者被唤醒后,出现躁动不安等症状,如用力挣扎、起身、抓扯、咬闭气管导管等,需立即给予制动、保护和处理,这就是全麻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的诱发因素包括一些不适刺激(难受),如手术患者常在术前和术中置入各种管道,如胃管、导尿管、引流管、气管插管等,所造成的不适刺激通常是多项并存,令患者难以忍受而躁动。

第二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疼痛刺激,部分患者清醒后感到剧烈疼痛。一般情况下,疼痛刺激越强,诱发躁动的几率越高,尤其在胸腹部手术患者中。另外,就是一些拮抗与催醒治疗,还有一些药物因素,也会引起患者苏醒期躁动。

7、看影视剧里演的,患者出现“术中知晓”,这是怎么回事?麻药给少了吗?出现术中知晓会给患者带来什么后果?

术中知晓是指全身麻醉下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有意识的状态,即患者被麻醉之后,在手术过程中恢复了知觉或感觉到了疼痛,但身体却不能动弹,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的事件。

一些特殊手术,如心脏外科手术、急诊失血性休克手术,因为术中不能过度抑制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所以在麻醉药物使用剂量上有所保留,故有较高的术中知晓发生率。高龄、体质差的患者在麻醉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容易波动,易出现对麻醉深浅判断的失误,也可能会出现术中知晓。此外,某些患者因慢性酗酒、吸毒使麻醉药物相关受体在敏感性及数量上发生改变,对麻醉药物剂量需求增加,也易出现术中知晓。

术中知晓带给患者的创伤是巨大的,尤其是心理创伤,发生术中知晓的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0%。

8、网友:无痛分娩真的不痛吗?剖腹产后用止疼泵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不会影响哺乳吗?

目前我国广泛采用的分娩镇痛方式是椎管内镇痛。 椎管内分娩镇痛可以使大部分产妇的疼痛有效缓解,但并不是绝对的“无痛”。因为产妇还需要保留子宫收缩的感觉,且下肢活动不受影响,这样在分娩时,产妇能恰到好处地配合助产士用力。

对于剖宫产患者的术后镇痛,需要注意的是考虑镇痛药对母体的镇痛效果,对术后锻炼的影响(运动有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恶露排出)及药物不良反应;对子宫肌张力和血流的影响;对哺乳的影响。

降低新生儿药物影响的办法主要有:经最有效的途径给药(椎管内、口服),最低有效剂量,掌握母乳喂养的生理和药物转运规律(在药物浓度峰值期间避免喂奶,在给药之前进行哺乳或者短期内不哺乳),选择乳汁分泌比较低的药物,使用有长期安全记录的药物。通过这些措施,对哺乳的影响很小,妈妈们没有必要因为使用了镇痛泵而停止母乳喂养。

9、网友提问:全麻手术到底会不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呢?

目前,麻醉药物和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手术中的麻醉也比较安全,一般麻醉不会对儿童智力产生不良影响,但由于全麻药物有催眠、镇痛、遗忘的作用,因此会对患儿手术前后的记忆力有短时间的影响,这可以使患儿更好地配合手术,避免患儿在康复以后仍然保留手术的恐惧记忆造成心理影响,但 对患儿完全苏醒后的记忆没有任何影响,也不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

但是在未发育的婴幼期动物实验中,我们发现长时间、大剂量、多次使用麻醉药物可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这提示我们尽量避免对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的婴儿进行长时间、大剂量、多次全身麻醉。很多患儿患有先天性疾病,需要早期甚至出生即刻进行手术干预,才能挽救患儿生命。此时,家长和医生应该权衡利弊,如需手术,还是要及早进行手术。

10、网友提问:我们被全麻了以后,麻醉师都负责做什么呢?

麻醉医师的工作范围其实覆盖了患者整个围手术期。术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术中除了为患者实施麻醉外,还要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突发情况;术后要进行疼痛管理以及恶心呕吐的预防,改善患者术后转归。因此,在患者围术期管理的方方面面,麻醉医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1、网友提问:麻醉师都是根据什么来确定麻药量,还有持续的时长呢?听说厉害的麻醉师都是让你睡着就睡着,让你醒来就醒来,靠什么做到的?

用多少“麻药”是麻醉医生根据每位患者和每种手术的具体情况而制定出来的。目前的全身麻醉所用到的药物包括很多种类,像维持麻醉深度的药物一般都是起效迅速且代谢迅速的,因此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会持续泵注,也就是说,手术做多长时间,我们就麻多长时间。手术结束时,停止麻醉药的泵注后,一般患者会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醒来。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的进程调整麻醉药的用量,适时停止麻醉药的输注,确保在手术结束后患者会很快醒来。当然,有部分患者由于手术时间长,导致麻醉药物会有不同程度的蓄积,或者患者年龄大,或本身存在肝肾功能的损伤,导致药物代谢受影响,那么,苏醒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延长。

12、网友提问:年轻人,犹豫做胃肠镜使不使用无痛的,麻醉师有啥建议吗?

无痛胃肠镜检查,检查过程和普通胃肠镜检查是一样的,只是额外加入了全身麻醉,让患者的检查过程更为舒适,但是全身麻醉也是有风险的,因此,需要由麻醉医生在麻醉门诊为患者进行充分的麻醉评估。

麻醉前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1、有明确的麻醉药物过敏者2、严重鼾症及过度肥胖者3、呼吸道感染、哮喘急性发作期4、头颈部接受过放疗或张口困难者5、高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未经规范诊治、病情不稳定者6、严重呼吸障碍、肝肾功能受损者  建议慎用或禁用无痛。

13、网友:为什么有的吸烟的人,在手术前被要求戒烟,说和麻醉有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于接受非紧急手术的吸烟患者,至少戒烟4周再进行手术。 因为长期吸烟会使肺部气血交换功能失调,肺的氧储备能力下降,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可能会发生肺部供氧量不足,严重的话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同时,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刺激患者呼吸道,使气道分泌物增多,引起痰液淤积,影响手术后排痰,影响细菌清除,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后如果排痰不充分,易发生肺不张和肺部感染。

吸烟也会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使该括约肌松弛,增加麻醉中反流误吸风险,甚至会导致致死性的吸入性肺炎。

此外,患者频繁、刺激性的咳嗽,可能会牵扯手术伤口,引起疼痛,延缓伤口愈合。另外,吸烟使患者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收缩,使供血量减少或者血管阻塞,造成心肌梗死,也会使患者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加,引起心跳加快,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猝死等高风险事件发生。

14、网友提问:做过一次全麻手术,数数前 麻醉师还问我有没有假牙,这是为什么?

麻醉医师会非常关注患者的牙齿,会询问患者是否有假牙,能不能取下来,还会询问患者是否有松动的牙齿,这些问题都是为了确保麻醉手术的安全,特别是需要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 因为在全麻手术中,有一项重要操作——气管插管。 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活动的假牙或松动的牙齿可能有脱落的风险。 更严重的,如果牙齿掉进了气道,可能会阻塞气道甚至窒息。 如果掉进了食道里,也可能会引起食道穿孔、急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后果。

此外,苏醒期,患者烦躁或通气不畅,用力咬牙垫或管道、吸痰或拔管时牵拉松动的牙齿都有可能损害牙齿。

因此手术前会反复确认患者有没有假牙或松动的牙齿,如果有假牙需要取出,如果是松动的牙齿,麻醉医生会进一步评估是否有脱落风险,如果存在脱落风险,可能会用线缠绕固定。

看了以上内容

小编顿时感觉

麻  醉  医  师

手术室里的“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

诗云:常闻疾患苦难耐,祛痛使命不忘怀,

舒适身心助诊疗,梦醒时分健康来。

向麻醉师们致敬,你们辛苦了!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犯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作者:

副中心之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