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秘境!独家探访绿心生态保育核
2023-06-14 09:2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图片

 

 

在北运河南岸,占地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成为市民乐享之地。从设备林立、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变身近零碳排放、充满活力的大公园,城市绿心只用了短短数载。

公园正中央有一块被星型环路环抱的神秘区域,从未对公众开放。这是当年东方化工厂的核心区,建园之初,经多轮研究,这片78公顷的区域作为“生态保育核”,采取封闭管理,希望借大自然的伟力实现生态修复、生物群落演替。

近三年过去,大自然的修复效果如何?生态保育核里呈现怎样的景观?近日,记者跟随北投绿心公司游客服务部副部长运向杰、北京动物园研究员崔多英,独家探访了这片神秘区域。

图片

 

城市荒野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方向入口处,一对颇具历史感的麒麟雕塑巍然矗立,仿佛在无声讲述那段工业记忆。这里曾是东方化工厂的厂区入口,从铜制沙盘再往里走数百米,一道近2米高的绿色栅栏赫然出现,“生态保育核,谢绝入内。”栅栏里面正是昔日东方化工厂的核心区。

石子铺成的简易路、漫过膝盖的荒草,与对外开放园区的秀美精致迥然不同,生态保育核内呈现的是乡土草木疯狂生长的苍劲之美。路两侧的植物并不齐整,甚至看上去有些随意和凌乱,但这恰恰是自然本身的样子。嘎吱嘎吱走在石子路上,颇有几分探险之趣。

运向杰是原城市绿心专班成员,亲身见证了城市绿心从设计蓝图到盛大开园的全过程。他回忆,2018年6月至8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吸引了来自美、法、德、澳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个机构和团队报名应征,综合各征集方案的先进理念和设计优势并整合,最终确定现有设计方案。

其中,对于生态最脆弱的核心区——原东方化工厂主要污染区,纳入“生态保育核”,通过保留自然植被、植物播种、种植混交林、异龄林等多种方式,促进污染物的自然衰减,把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园林造景有效融合,构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用生态的方法实施生态修复,形成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最丰富的区域。

因为保育核所在地曾经是土壤污染区,绿化施工时覆土两米,把土方堆积成微地形,在垫高的土层上栽植树木,且与周围的景观开放区不同,核心区的林木栽植密度要低得多,以疏林草地为主,为下一步的自然演替留出空间。

图片

生态保育核里新老树混杂,既有新植的小树,也有从别处移植来的郁郁葱葱的大树,枝叶交叠,阳光透过缝隙在地面投射出好看的斑纹。保育核里种植的植物树种和对外开放园区也略有不同。运向杰介绍,保育核里的树种以先锋植物、乡土植物、固氮植物、长寿树为主,这些植物适应性强,皮实好养,通过混合播种,能渐次形成荒草、灌草、疏林、密林的风貌,构建出近自然的森林植物群落,利用植物新陈代谢、根际降解以及生态群落的扩大等,以自然生命力来修复污染区域,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用预留城市荒野的方法修复生态完成演替,这在北京的城市公园中尚属首创。

 

动物乐园

在石子路的尽头,兔子形状的镂空指示牌分外醒目。“这里经常有野兔出没。”运向杰笑着说。正说着,一个蹦蹦跳跳的灰色身影在远处倏忽一闪,没了踪影。

图片

别说在生态保育核内,就是在对外开放园区,对于绿心工作人员来说,看到野兔、刺猬、松鼠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运向杰曾经在最热闹的星型环路上看到野兔一家浩浩荡荡过马路,兔子爸爸和妈妈带队,后面还跟着几只蹦蹦跳跳的兔宝宝。

早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设计阶段,设计师就邀请动物行为专家列出“目标动物”清单,然后根据不同动物的习性开展近自然绿化。“当初建林子的时候,就考虑到了生物多样性,食源蜜源植物占到了38%,为的就是吸引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等来这里安营扎寨。”运向杰说。

记者看到,保育核内树阵排列错落有致,树下有参差的灌木以及种类丰富的地被植物。栽种的乔灌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蜜源、食源植物,如结果实的油松、山楂、枣树,花蜜充沛的丁香、刺槐等。这都是给小动物们果腹的“口粮”植物。

图片

通过精心的细节处理,小动物们还有很多“福利”,比如东方化工厂遗留的钢筋混凝土水池,池壁进行防水处理后,成为小动物的饮水池;林间预留洼地蓄积雨水,方便小动物饮水;为了方便小动物迁徙,生态保育核外围设置了60至80米宽的植草沟和灌木丛,形成生态缓冲带,在生态保育核围栏下方也留有近20厘米的空隙,每隔一段设置断点,仅以带刺灌木作软隔离,人无法自由穿行,小型动物却能来回穿梭。此外,公园建设时,在市政路下设计了高0.5米、宽2到3米的混凝土方涵,既能在夏天排除雨水,也可作为动物迁徙廊道。为了让它们不受干扰,生态保育核内夜间不设路灯减少城市“光污染”。

有了如此惬意舒心的生活环境,小动物们呼朋引伴来此尽情撒欢儿,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已经显现。开园仅一年,就监测到近50种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在绿心内安家落户,包括纵纹腹小鸮、灰脸鵟鹰、雀鹰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

 

鸟类天堂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是投票师。北京动物园研究员崔多英一踏入生态保育核,手中记录的笔就没停过。红隼、雉鸡、喜鹊、黑翅鸢、山斑鸠、雀鹰、沼泽山雀、棕头鸦鹊……一下午时间,他透过高倍望远镜观测到12种野生鸟类近40只鸟,其中不乏雀鹰、红隼等珍稀猛禽,这让他非常惊喜。“猛禽在大自然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说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达到了一定程度,已具备一定的生态承载力。”

在一棵茂密的老槐树下,崔多英有了新的发现。一堆灰白相间的羽毛散落一地,旁边还有些毛发的结块。“这应该是一只灰喜鹊被猛禽猎杀的‘犯罪现场’。”崔多英捡起地上的羽毛,仔细观察后说“收拾得很干净,只剩下羽毛了,‘凶手’估计是鹰、隼类猛禽。”在不远处,还发现了长耳鸮等鸮形目鸟类吐出来的食丸,崔多英小心地收集起来,留作科研之用。

这不是崔多英第一次踏进生态保育核,2021年夏天,作为北京动物园鸳鸯保护项目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福泽湖野化放归了24只小鸳鸯。其中有8只鸳鸯身上佩戴有GPS定位设备,以便24小时追踪和记录它们的实时位置。崔多英很快发现,小鸳鸯们晚上会在福泽湖附近夜宿,这是它们野化放归最开始的地点,有点像它们的“家”。但白天,这8只鸳鸯的信号则会出现在生态保育核内。当时为了研究鸳鸯栖息地的规律,崔多英联系公园,第一次踏进了生态保育核。循着GPS定位,他一路找到了小鸳鸯们,原来,这是生态保育核内比较低洼的一片区域,雨季自然形成了一条浅浅的“河”,小鸳鸯正在这里玩得不亦乐乎。“真的是天性使然,它们很快就找到了绿心公园里生态最好、人为干扰最少的地方。”他说。

如今未到雨季,这片低洼的区域没有积水,干涸的泥土上显出许多小脚印。“这都是鸟儿们留下的,从大小看应该是一群雉鸡。”崔多英仔细端详后判断,“浅而流动的水能够为鸟类提供洗澡和饮水场所,所以能成为它们的聚集地。”

城市绿心工作人员介绍,保育核内安装了红外相机、动物声纹监测仪等设备对小动物的活动进行监测。截至目前,已观察到灰脸鵟鹰、雀鹰、纵纹腹小鸮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等北京市一级保护动物5种,环颈雉、绿头鸭等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15种。

 

生态成果

在生态保育核中漫步,会发现很多像深井一样的设备。北投生态环境公司庞宏伟介绍,这是地下水、土壤、大气的长期监测井,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数据来佐证。

开园以来,城市绿心建设方北投集团采用了定期环境监测+分析评估的模式,对生态保育核开启了为期30年的监测。保育核内建设了地下水、土壤气长期监测井,针对环境空气、土壤气、地下水、生态开展环境管控,同时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环境空气和地下水环境质量。其中针对不同监测对象设置不同的采用监测频次,例如地下水样品是1月一次,同时每季度增加部分监测指标,环境空气两月一次等。目前监测结果显示,生态保育核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环境空气达标,地下水流场稳定,生态恢复得比想象中要快。

图片

生态保育核的模式还获得了诸多奖项。基于城市绿心和生态保育核的绿色管控模式由全国土壤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作为典型经验案例向全国推广示范,并入选2022年度十大绿色典型案例。

目前,绿心内建立了多个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示范基地,制定了多项团体标准并促进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科技成果在此落地转化。相关技术成果于2021年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了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021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和北京市环境技术进步奖、2022年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等。

生态保育核内,昔日化工厂,已变身城市副中心生态氧吧,并为污染场地治理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性经验;生态保育核外,城市绿心正不断探索去建设更有趣、更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生态优先的理念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得益彰。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陈施君

摄影:唐建

微信编辑:詹一

 

 


作者:

副中心之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