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长夫人》:看见历史中被忽略的女性
2023-06-16 10:2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宏大历史中,个体与家族命运为何值得关注?历史记忆在当下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和平年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一本又一本与战争有关的作品?2023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动物园长夫人:一个波兰女性的战争回忆》一书,借由一个普通女性、一个普通家庭的视角,展现了二战中波兰民众抵抗纳粹的群像,作者黛安娜·阿克曼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段女性视角下的微观二战史。2023年6月10日晚,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维、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教研室主任李怡楠、人民文学出版社社科图书出版中心主任付如初做客《动物园长夫人》新书分享会,与读者一起回望二战中的波兰故事,以及历史中普通人的命运与选择。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闪电战。轰炸机摧毁了华沙,也摧毁了华沙动物园田园牧歌般的往日生活。动物园长雅安·雅宾斯基和夫人安托尼娜将废弃的动物园伪装成地下抵抗组织的中转站。在长达六年的黑暗岁月里,安托尼娜温柔坚毅地守护着这座战火中的“诺亚方舟”,拯救了300多名犹太人和地下抵抗者的生命。三位嘉宾从《动物园长夫人》的阅读感受说起,对历史记忆中对他者命运的进行了观照与省思。

一个关于大屠杀的“可爱”故事

《动物园长夫人》出版以来,获得了国际国内诸多媒体与榜单赞誉。这本书曾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54周,2023年2月简体中文新版在国内上市以来,接连被人文社科联合书单、探照灯好书榜、文学好书榜、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等多个有影响力的榜单收录。

付如初引用《华盛顿邮报》对于本书的评价“一个关于大屠杀的可爱故事”,认为这种矛盾与反差最能代表本书特点:它写的是战争的残忍,却选择了动物园这样一个特殊的发生地,给故事增添了一抹童话色彩。身处战争漩涡中的普通人没有被勇气吓退,邪恶也没有把尊严压倒,人的优雅、人的幽默、人的生命力、人的希望和爱一直都在。

本书作者黛安娜·阿克曼兼具作家、诗人与博物学者的三重身份,她带着诗人的敏感、博物学者的自然情怀去挖掘出不入正史、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谈到书中最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和细节,李怡楠说,这本书对真实的历史进行了文学性的复原,从二战的爆发、到华沙起义、再到二战胜利后华沙城的复建,种种细节为读者连接起了历史与当下的华沙。如今的华沙被维斯瓦河一分为二,华沙动物园就坐落在维斯瓦河畔,老城墙上当年起义时的弹痕犹在,中国驻波兰使馆就在曾经的犹太隔都区。写到战争的爆发,书中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描写了受惊的动物从被轰炸的动物园中倾巢而出,在街上四散奔逃的惊慌场面,“宛如《圣经》中的末日场景”,作者透过动物的视角,用动物的惨痛经历去讲述人的故事,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文学书写意味。

微观史书写的特点是历史的碎片化与私有化。在这一维度,“小写历史”替代了“大写历史”,书写者和研究者的视角聚焦到具体的个体生活经验上,更多关注历史场域下微观个体的境遇与价值,以及历史与人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园长夫人》不仅描写了战争中的动物,还聚焦了以安托尼娜和雅安为代表的数十个“拯救者”的故事,名单很长:包括庇护194名犹太孤儿、从容赴死的儿科医师雅努什·科扎克,以“美容院”的名义向犹太人传授化妆术、伪装术,拯救数百人的医生玛尔塔·沃尔特夫妇,被成为“底层人永远的保护者”、帮犹太人伪造大批证件的心理学家雅尼娜·布克霍茨,专门营救犹太人的地下组织“泽高塔”核心成员们,华沙起义期间勇敢的青年女通信兵哈利娜·考拉比奥夫斯卡……

从阿克曼的记述看,这类“拯救者”都是普通人,他们并不完美,却有着共同的人格特征:敏捷而果敢,行事光明磊落,又不墨守成规。尽管他们不惜牺牲自己捍卫所信奉的原则,却不以英雄自命。诚如雅安所说:“我只是在履行义务——如果你有能力救人性命,你就有义务做出努力。……我们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这便是雅安所说的“本能”,在危难关头、生死抉择的瞬间闪现出的人性微光。

厘清二战爆发背后的历史逻辑

从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李维教授充分肯定这本书写作上的严谨与扎实。他认为作者在挖掘故事的时候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原始材料和实地走访,这在历史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作为一部严谨的非虚构历史纪实作品,《动物园长夫人》中涉及到的二战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闪电战”袭击波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是本书的缘起。李维为读者详细解读了本书涉及到的重大历史事件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波兰境内犹太人遭遇的屠杀、华沙犹太人起义、华沙全城起义。

李维谈到,二战的爆发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问题的延续,德国选择波兰作为战争爆发的起点,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和民族原因。

波兰和德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8世纪发生的三次瓜分波兰事件。而第三次被瓜分,直接导致波兰这个国家不复存在。到19世纪下半叶,也就是1871年近现代意义上的德国成立时,它的东部已经直接与沙皇俄国接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才重新获得主权的独立。而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后的近五十年间,国家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终于在1914年与英、法等老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战争。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与西方国家签订凡尔赛条约,并于1914年10月改制,成为现在意义上的西方议会民主制政府。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德国丧失了七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在西部失去了与法国接壤的阿尔萨斯洛林,东部的土地纷争就涉及到波兰。

根据凡尔赛条约,一战后建立的波兰将德国一分为二。由于波兰的建立,德意志帝国丧失了其在内陆地区非常重要的波森省、西普鲁士省,以及西里西亚的一部分,也使得100多万德意志人在一夜之间突然被划为波兰公民——成为波兰这个国家的少数民族。与此同时,为肢解德意志帝国,凡尔赛条约还把一战中德国的盟友奥地利分离出来,把奥地利的一部分领土划归捷克,这便是苏台德地区。1938年,纳粹上台,希特勒在当年3月即合并了奥地利,又在10月通过慕尼黑协定吞并了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纳粹德国剑指捷克。19339年9月,德国发动闪电战进攻波兰。这一系列动作,在希特勒和当时的很多德国人看来,甚至于在当时的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看来,都是德国人在想办法夺回自己一战前的土地。这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渊源。

由于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波兰在战争期间也发生过大规模驱逐犹太人事件。在这种意义上说,书中安托尼娜和雅安对于犹太人的无私庇护和救助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硝烟之下的女性力量

德占期间的波兰何以拥有如此强大的抵抗力量?李怡楠老师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谈到了波兰人的民族性格。她认为,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波兰人民族基因中带有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天性,把形式上的追求解放和追求民族独立联系在一起,书中记录的两次华沙起义,民众无惧于起义的成功抑或失败,甚至无惧于生死,就是这种“浪漫主义天性”在战争中的反映。他们基因中的浪漫主义还体现在乐观精神、和对美的极致追求上。书中写道,安托尼娜的过人之处之一,“就是决心在所有人对危机、恐怖和无常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仍然努力在家庭中保有游戏、动物、奇观、好奇心和纯真的火种”。藏匿犹太人的小洋楼被她打造得宛如美丽的童话世界,用钢琴曲、可爱动物、雕塑、绘画等美的事物来抚慰被恐怖战争摧残的心灵。

在安托尼娜看来,以精神受损为代价求得躯体的苟活,并非生命之道。生命必须快乐,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尽管她做好了付出生命代价的准备,一直随身备着氰化物,在日记中时常流露恐惧、抑郁与焦虑的情绪,却如一株坚韧的向阳之花,竭力在“客人”藏身的小洋楼里鼓励幽默、音乐与欢宴。

这个平凡的女性何以蕴藏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付如初谈到,书中描写的安托尼娜既美丽优雅又充满智慧,同时具有忍耐力和包容力。在面对危机与拯救的过程中,尽管她有脆弱、恐惧的一面,却又自然而然地向动物学习“生存”与“伪装”之道。这样的女性既美丽、智慧,又充满忍耐力、包容力。(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报道)


作者:

大众日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