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以雅正之言释中华风物:《尔雅》
2023-06-24 14: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图片

 

《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按照词义类别编撰的综合性辞书,按照晋人郭璞为其做注时的解释:“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尔雅》即用雅正之言解释词语的一部综合性词典。《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因此其成书时间与作者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其并非一时一人所作,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训诂资料的整合后,最终形成于汉代。

《尔雅》全书原20篇,现存19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共收集词汇4000余个,不仅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是疏通各类上古文献词汇的重要工具书,更因其内容丰富,而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图片
图片

 

《尔雅》诸多篇章内容涵盖了彼时中国的诸多风物文化,特别是《释地》一篇,通过阐释秦汉时期的自然地理,展示了中华地的地大物博,文化多元,更揭示了彼时先民的中国观:“九州”延续了《禹贡》的阐释,叙述了一种对于中国的地理区划;“十教”和“八陵”解释了九州之内的湖泊与高山;“九府”阐述了中国各地的宝藏与资源;“五方”记述了中国的怪异之物;“野”将《禹贡》之中的五服制度与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释;“四极”“四荒”“四海”解释了中国的边疆之地,展示了秦汉时人对于天下最远处的认识。在《尔雅·释地》中,中原与边疆之地尽被纳入天下之中,各地位置以东、西、南、北等方位词来表示,二者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注重“统一”与“中心”的天下观念。

鉴于《尔雅》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的重要地位,历代对其进行注解与仿写之作层出不穷。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作品是清嘉庆元年(1796)由嘉定人王初桐编排的《西域尔雅》。王初桐从《西域同文志》《西域图志》《西域闻见录》中广发搜罗民族语词汇,将回语、西番语、西藏语、蒙古语、哈萨克语等多种语言用汉字音译,揭示了清代西域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生活面貌。

《尔雅》作为一部训诂类书籍,通过词汇向后人展现了历史的侧影,在一条条名目的编纂与解释中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校图书馆藏《尔雅》为明天启六年(1626)武林郎氏堂策槛刻本,1册,每页9行20字,小字双行等,白口,四周单边,版框高21.4cm,宽13.8cm。有郝懿行批注。

 

 

 参考文献 

 

[1] 夏金波.:《<尔雅·释地>及其注文之文化阐释》,武汉:湖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2] 赵洁洁:《<西域尔雅>对<尔雅>的继承与创新》,《龙岩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图片

 

出品|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来源|图书馆
排版|吕豫晋
审核|贺露露 李红亮 马丹妮

作者:

中央民族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