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直上的凌霄花,为什么世人对它褒贬不一?
2023-07-03 09:3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飞鸟集》译文曾言

生如夏花之绚烂

若问夏花中的代表是谁

轰轰烈烈的凌霄花必定使人难忘

前赴后继的花朵光耀着整个夏天

烈日下,它们向阳而立

有着凌云直上、气冲霄汉的胆量

也有着溢翠飞红、艳若云霞的精彩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这位伴你走过漫漫长夏的凌霄花吧

小百科

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为紫葳科凌霄属落叶藤本,原产于我国,喜温暖湿润、有阳光的环境,略耐阴,也较耐寒。不但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强,生命力与繁殖力也极强,播种、分株、压条、扦插均可。花期在 6月—— 8月。

它有哪些兄弟姐妹呢?

凌霄花本属植物共 2 个种,一个是上文介绍的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另一个是厚萼凌霄(Campsis radicans),又名美国凌霄,原产于北美洲,花紫红色,花径4厘米;花萼厚革质,橘红至紫红色,无凸起的纵肋。

让我们通过下图再了解一下二者的区别。

厚萼凌霄花色紫红色。花萼钟状,长约2厘米,萼片浅裂至萼筒的1/3处,裂片齿卵状三角形,外向微卷,无凸起的纵肋。单花直径一般为4厘米。

凌霄花色橘黄色。花萼钟状,长约3厘米,萼片开裂至萼筒的约1/2处,裂片披针形,有明显纵肋。单花直径一般为8厘米。

除此以外还有杂种凌霄(Campsisx tagliabuana),为凌霄与厚萼凌霄的杂交种,性状介于凌霄和厚萼凌霄之间,具有凌霄花朵较大的优点,也具有厚萼凌霄抗性较强的长处。

凌霄一般多种植于南方,厚萼凌霄以及杂种凌霄常见于北方。

这么志存高远的名字从何而来呢?

凌霄花古称苕(tiáo),最早的记载见于春秋时期《诗经·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意思是说,凌霄花盛开一片黄色,充满生机,而生在荒年的人民难以为生,反不如这些草木生命旺盛。

“凌霄花”之名始见于唐代药典《唐本草》 中“紫葳”条下的注释:“此即凌霄花也。”可见唐代“紫葳”和“凌霄花”并行,到了宋代,“凌霄花”之名在社会上得到普遍使用。

为什么名称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与它的颜色、形态有关:“俗谓赤艳曰紫葳葳,此花赤艳,故名。附木而上, 高数丈,故曰凌霄。”这是人们对它努力攀登,有凌云之志的赞赏。

同时应该也经历了由“苕”“陵苕”“陵霄”再到“凌霄”的音转、增音过程,印证了语言文字是音形义的复合体,以及语音变化整体平缓这一规律。

为什么世人对它褒贬不一呢?

同其他花卉一样,凌霄花也常常成为文人墨客笔触下的主角,根据其生长特性、姿态、花色等特点,大众对它褒贬不一,在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意蕴。

凌霄的攀爬能力极强,这种特性又往往给人以意气风发、豪情满志的感觉。北宋诗人杨绘描写了凌霄直冲天际,甚至敢与太阳比鲜艳的凌云之志。“直饶枝干凌霄去,犹有根原与地平。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鲜明。”

宋代诗人贾昌朝赞颂凌霄花有远大理想抱负,终于长成参天大树那样高大。“披云似有凌霄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凌霄花期较长,能从初夏一直开到秋季,毫不吝惜自己如骄阳般热情。比如明代汤珍《凌霄花》“夕阳似与矜颜色,烂着丹霞媚远天。”苏轼的“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这些作品都展现了它的勃勃生机、鲜艳动人。

由于凌霄花喜欢攀附在其他物体上,所以古往今来,它常被冠以“趋炎附势”“缺乏独立精神”的性格标签。白居易曾作《有木诗八首》批判它倚仗权势的行为,其中写道“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不管世人的评价如何,它都在夏季如约而至,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观赏地点

国家植物园(北园)宿根园周边及张绍增墓西侧,国家植物园(南园)本草园及水生植物区均有栽植


作者:

国家植物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