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厂新市区位于北京的外城,香厂南面是先农坛,东至留学路,西面为虎坊路,北面是虎坊桥大街。香厂地区向东紧邻天桥地区,北面则与大栅栏商业区南端相连。在元代时香厂地区属于大都城的南郊,修建有水淅庵,后来几经重修,成为香厂地区的标志—万明寺。1914年6月,京都市政公所成立,主要负责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民国政府内务总长、京都市政督办朱启钤的主持推动下,京都市政公所开始改良北京市政,香厂地区被选中作为外城市政改造的“模范市区”试点,总面积约22公顷。1915—1918年,是新市区集中建设的时期,建成约20座(组)新式建筑,定位为中高档消费街区,曾是引领社会时尚、也是京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万明路建筑原貌
香厂新市区具有多方面的珍贵价值。这里融合了当时欧美最流行的建筑风格以及北京当地和江南地区的建筑样式,是如今人们常说的“创新、包容”在当时的生动体现。这里是北京近代化城市建设的第一个试点区域,是近代北京最早按照先进的规划理论进行城市设计改造的标杆,是北京城市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次积极主动的尝试,是北京城市由古代向近现代发展变迁的一个重要节点。香厂新市区还对全国其他地区产生了示范影响,香厂新世界商场建成以后,上海大世界商场就模仿其形式在中部加建了塔楼。因此,可以说香厂新市区对推动中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香厂新市区更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发生地之一。1919年6月11日晚上八时许,陈独秀在与高一涵、王星拱、程演生、邓初等人在东方饭店晚餐结束以后,来到新世界潜入第五层的屋顶花园,等十点钟四楼的楼台放映露天电影的时候开始抛撒由他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号召民众进一步改造政府,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导到更深的层次。陈独秀随即被捕,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举国营救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的高潮之一。革命运动的兴起与香厂新市区的开辟,与这个城市地理空间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这里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某些方面的物质条件,是建党前后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载体和革命文物。
东方饭店也是社会名流经常出入的场所,见证了很多历史风云,承载了北京城的文化记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邵飘萍、林语堂、郭沫若、张学良以及老舍、巴金、傅抱石、茅盾、叶圣陶等许多名人都曾下榻东方饭店。直奉战争期间,鲁迅曾避难在东方饭店,并在此期间撰写了著名杂文《记念刘和珍君》。1925年至1926年期间,黎锦熙应钱玄同之邀,与赵元任、刘半农、林语堂等知名学者一道,每月都聚集在东方饭店研究探讨汉语注音问题,最终发明了以国际通用的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的方案。1933年张大千为参加在中山公园举办的秋季画展来京,一直在东方饭店客居画画整整两年。1959年7月傅抱石与关山月到此暂住,为刚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之迎宾厅创作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此画由周恩来总理点题,取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之意境,周总理还曾派人到东方饭店予以关照。
万明路商住楼腾退改造后现状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香厂新市区的历史价值》
作者:李丰耀 许伟麟 唐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