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曹禺的代表作,《雷雨》自1934年正式发表至今,已近90年,却仍然吸引着数代观众走入剧场欣赏,不因时光流逝而褪色,不因舞台更迭而湮没,将属于戏剧最本真的一面以始终鲜活的姿态呈现在了舞台之上。
《雷雨》堪称中西话剧文化的一次激烈的碰撞与融合——这部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封建家庭的悲剧命运,而其内核却又紧贴西方戏剧的悲剧理念,围绕着“命运”这一话题,创作出了一个横跨数十年的家族往事,在这个家族中,每个人都在反抗命运,然而这样的反抗却最终形成了推动悲剧结局的重要力量。
如何看待《雷雨》?
专注于故事或专注于人物,得出的观感会大相径庭;
走马观花或细思深究,看到的景象会截然不同。
正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上演的《雷雨》以新的思路与构作形式,将剧中的故事进行了重新的分析与梳理,从细节出发,探寻着源自曹禺创作时的意图与思索。
而这样的一次探究,也为我们重新走入《雷雨》提供了新的视角。
《雷雨》观后
前两幕尽力铺垫,打下了后期所有人感情推向高潮的基础,最后雨夜的场景确实动人心弦,三个年轻人的死,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封建富贵家庭的腐烂本质。这不是命,是万千中的必然。
——起名纠结大师
给经典剧本一点创意的空间。蒙纱的侍萍配上评弹乐声,倒是很有追忆往昔的情景;三把油纸伞的远去,是像在这个雷雨天撑起一点美好的企盼。
——Rena P
喜欢舞美和表演,对文本的重新解读很到位,视觉冲击很强烈。三转四时繁漪劈开鲁家墙壁,尾声三个天真的孩子打着伞陪父母走向天明,和在鲁家时把周冲理想主义的对未来的憧憬用重重的火车声碾碎,都是非常厉害的手法。
——麒麟
新版《雷雨》看完了百感交集。我个人还是很欣赏作品朝着一个新鲜的方向去尝试和表达的,特别是人物解读上的乐趣,比如新版的鲁贵带给我的那份欣喜。
新版《雷雨》还是闪亮的,就让雷雨夜的雷电,照亮前路吧。
——小佛搞特
话剧作品的深邃,在于其常演常新。
曹禺曾表示“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当我们走入曹禺剧场,欣赏《雷雨》之时,是否感悟到了那一份悲悯的情怀呢?
(摄影:李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