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建筑之美 | 曲径有情
2023-07-19 11: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仲夏时节,大江南北烈日炎炎,而清东陵内却是森森绿荫,阵阵清凉。掩映在苍松叠翠间的清景陵宛如中国古代陵寝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用它的砖石瓦木诉说着历史故事。而清景陵这组恢宏的建筑群中,最是有“情”者,莫过于弯曲的神路了。

清景陵的主人康熙皇帝,8岁即位,14岁亲政,16岁智擒辅政大臣鳌拜。他在位期间,收台湾,亲征葛尔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为民族大统一的格局和我国版图的完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以外,他还组织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编纂康熙字典、词典等等,为整个王朝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但是这位开创了盛世的千古一帝,为自己百年之后修建的安身之所,却是极为简朴的。他不仅没有修建石牌坊,缩短了神道,甚至连他十分喜爱的石像生也没有修建。

是国家没有实力修建,还是另有隐情?经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康熙当时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一是受到传统的制约。所谓传统就是明代的帝陵制约。大家一定很奇怪,明代怎么能制约清代呢?清朝皇帝建陵时遵循的一个最基本的制度,就是明陵的制度,几乎是没有什么自己的创造。无论是建筑名称、建筑格局,还是建筑功用,都是全盘吸收。这就叫“清承明制”。其中,石像生也是一样。十三陵那里就是只有第一陵长陵有石像生,而在同一围墙之内的其他陵寝就不再建筑石像生了。康熙帝一想到这点儿,自己就不好意思再建石像生了。

二是出于孝心的考虑。因为明清时期有规定,后代陵寝的规模不得超过祖、父的规模,建筑只可以少不可以多,否则,就是不孝顺。康熙帝决定用减掉石像生为代价,表达自己的一片孝心。

三是风水因素的影响。我们知道,建筑陵寝一切建筑都要以风水为核心,都要为保证完好的风水让路。就是说,绝对不可以以牺牲风水为代价搞建筑。景陵的地势实在是不适宜建筑石像生。

四是建陵工期的影响。康熙皇帝最心爱的皇后赫舍里氏病逝时,正值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连年的战争使国家入不敷出,为使皇后入土为安,因此先用了5年时间修建地宫,并缩减了地面建筑。

正是因为康熙陵寝十分简朴,使得百年之后,他最宠爱的孙子乾隆皇帝要为他的皇陵添砖加瓦,彻底改变了景陵的本来面貌,补建了5对石像生。

这5对石像生分别为文臣、武将、马、象、狮子。它们雕工细腻而柔美,给肃穆的皇陵平添了几许柔美和灵动。

至于为什么乾隆皇帝要不遗余力给祖、父陵添建石像生呢?

这其中的奥妙便是乾隆皇帝营建陵寝之时正值“康乾盛世”,他很想在自己陵寝的神路上修建石像生的。但是景陵、泰陵均未设置,既然已有先例,若乾隆皇帝贸然在自己的陵寝前修建石像生会违背祖制,遭到非议。于是踌躇再三的乾隆皇帝出于对于祖父和父亲的孝顺,先把祖、父的陵寝补添上石像生,才在自己的陵寝修建了石像生。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曲中有“情”的景陵石像生。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了清史专家李寅先生所著的《清东陵密码》。

编辑:张孝颖

摄影:刘满仓 岳树林 乍 暖 绝非行记 绿日光

总编:杨晓健


作者:

清东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