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顺义区入选第一批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23-07-21 12: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市文旅局日前公布第一批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顺义区入选。近年来,顺义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点亮”群众幸福生活。

公共文化设施身边化

“白天去区图书馆阅读,晚上去大剧院看一场演出,这是我们夫妻这周末的计划。”家住石园街道的李先生几乎每周末都和爱人在区文化中心度过。

中央芭蕾舞团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在顺义大剧院上演。

作为顺义区首个公共文化综合体,建筑面积6.38万平方米的区文化中心集公共文化服务与娱乐休闲功能于一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大剧院四位一体,这里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彩,顺义人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名副其实。统计显示,自2021年3月开放以来,区文化中心接待市民已突破150万人次。

市民在牛栏山镇文化中心活动室排练。

近年来,从家门口的城市书房,到乡村的农家书屋,以“区—镇(街)—村(社区)”为架构的三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已建成;全区25个镇(街)综合文化中心覆盖率、建筑面积达标率、功能完备达标率均达100%;485个村(社区)文化室文化设施建有率达到100%……顺义区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三级体系已建成。

2022年,顺义区镇(街)综合文化中心服务效能排名全市第一。截至2022年年底,顺义区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2.2平方米,全市排名第二,平原新城排名第一。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化

村民自编自导的节目登上村晚舞台。

“热闹、好看、过瘾、接地气!”6月21日,“夏享乡韵——浓情6月天,欢乐度端午”马坡镇石家营村夏季村晚开演,顺义区以“百场村晚倡新风”为主题的“四季村晚”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就此启动。“四季村晚”以各村(居)为主体,融合乡土文化、乡村旅游等元素,通过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展示乡村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

天竺镇2023“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现场。

“二月新春”“五月的鲜花”“十月金秋”三大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覆盖了戏曲、音乐、民间花会表演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顺义最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结合三大活动,“牛栏山”杯群众广场舞大赛、“赵全营”杯民间花会大赛、“游花海,品书香”阅读文化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形成品牌。

顺义区不断挖掘区域文化特色,形成“张堪文化节”“灶王文化节”“消夏艺术节”“旺泉文化节”“登山文化节”“图书文化节”6个具有顺义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品牌,秉承传统文化、滋养人文情怀。

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

仁和镇平各庄村举办公益电影放映活动。

“家门口就有免费的电影看,太惠民了。”6月,顺义区启动“学思想、建新功”公益电影主题放映活动,30余部、8000余场电影将陆续走进乡村、社区、学校等场所,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全区有373个固定影厅、19家校园影厅、23支流动放映队,共415个公益放映点。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的演员在李桥镇南河村演出。

5月下旬,顺义区基层文化惠民演出启动,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百姓大舞台等惠民演出轮番登台。期间,精选中国评剧院、中国木偶剧院等“国”字号团队,北京市曲剧团、北京歌舞剧院等“京”字号团队,以及北京凌空评剧团、北京凤翔艺术团等具有顺义特色、弘扬本土文化的团队,构成顺义区基层文化惠民演出“三级”体系,今年预计送上演出700余场。

原创评剧《初心》演出现场。

近年来,顺义区积极扶持本地院团编创具有顺义文化历史的新剧、好剧,共创作优秀艺术作品600余件。其中,以顺义代表人物为原型的原创评剧《潮白人家》《李昆》代表北京市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评剧艺术展演;原创评剧《初心》获“戏聚北京”比赛一等奖。


作者:

北京顺义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