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鲁连线·教育强国看山东·访谈录 | 李可建:校地“双向奔赴”,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2023-07-27 11:3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前,山东正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大众日报与山东首批16所高校联合发起“教育强国看山东·高校行”大型融媒报道活动,重磅推出“书记校长访谈录”,聚焦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解锁高校育人“密码”,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教育强国”大合唱的山东篇章。本期节目,记者对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李可建进行了专访。

△日前,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李可建(左)做客大众日报全媒创新基地演播室。

以下为本期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大众日报“教育强国看山东·高校行”书记校长访谈栏目,今天做客演播厅的嘉宾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李可建。李校长,您好!

李可建: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山东中医药大学今年成功入选全省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李校长,请您介绍一下学校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李可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个注重”建设特色“三全育人”体系,着力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为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注重健全体制机制,保障“三全育人”落地生根。作为全省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11个立项建设单位之一,学校注重强化顶层设计,专门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20余个文件。不断推动“三全育人”落细落小落实。

二是注重挖掘优势特色,打造“三全育人”标杆项目。学校努力发挥中医药文化陶冶人、塑造人、培育人的作用,在文化育人方面形成了宝贵经验和成熟模式。2019年,我校中医学院获唯一设在中医学学科的教育部“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项目,经过几年建设,积累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产出了一大批成果。学校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拍摄扁鹊系列微电影,将文化传承与以文化人有机融合,逐渐构建起“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的中医药特色“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三是注重全面协同融合,凝聚“三全育人”工作合力。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协同攻关,形成系统合力。一是思政队伍先行,汇聚全员力量。如发挥党建作用,开展“师生结对共建党支部”“教研室和班级结对共建”, 。二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中医药”与“中医药+”双轨并行。三是强化教学、科研、“双创”、服务等协同育人效果。如实施优秀本科生“三进”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所说的“三进”即“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培养科研思维。四是融合学校、医院、家庭、社会、网络等多维空间的育人合力。如开展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丰富网络育人形式。四是注重坚持久久为功,推动“三全育人”行稳致远。2006年,学校首次提出“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理念,并融入立德树人各环节。之后,通过专题研究、出台制度措施、组织专题调研,构建了“以创立人”“以爱育爱”等育人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育人新格局。近年来,学校教师荣获“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5人、“岐黄学者”5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 “四个面向”的要求,为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落实“四个面向”要求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可建:学校为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深入贯彻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科研生态,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学校与济南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入开展中医药康养、智造、生态、文化、科创五大工程15个项目;学校还与长青烯旺医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全球首家石墨烯医学研究院。企业+学校+地方三位一体的产教医研协同发展模式,初见成效。

二是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促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校积极组织申报,获批2个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中心,1个黄河流域跨区域针灸数据开放应用实验室,成立黄河三角洲中医药研究院,立项省高等学校黄河三角洲药用资源创新团队,协同成都中医药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和山东沃华等36家黄河流域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跨越黄河流域全部9省区的中医药协同创新联动体系,从数据开放、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和团队培育全方位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战略。

三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聚焦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科学布局科研创新团队,不断加强有组织科研,实施多学科深度融合,大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努力把科学研究优势转变为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优势。

“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9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15项。以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获批科研经费2亿余元。学校结合中医药科研优势方向,从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发病种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入手,创新中医药理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8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主持人: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四链融合方面也开展了许多探索和实践,有哪些做法和经验?下面请李校长为我们介绍一下。

李可建: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四链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学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培养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目前,我校现代中药、智能中医、中医外治3个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对深度拓展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培养产业需求型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是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助力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2016年,学校将实验中心功能架构调整为“1+2+3+N”模式。其中,“1”为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即中医药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为医学公共平台、药学公共平台两个科研平台;“3”为学校重点建设的三个特色研究方向,即“中医药与免疫研究”、“中医药抗病毒研究”、“活血化瘀与血管重塑研究”;“N”是依托二级学院建设的N个学科重点实验室。“十三五”以来,学校累计投资4.2亿元规划建设了科研公共平台,以尖端科学仪器和前沿科学技术为支撑,促进中医药基础创新和现代化发展。

三是建设联合产研基地,推动科教研产融合发展。2022年学校入选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牵头建设山东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指导建立中药规范化种植基地60余万亩,年经济效益近40亿元,一大批农民通过中草药栽培实现脱贫致富。2020年以来,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共计218项,合同经费3310.6万元。

四是建设与地方政府沟通平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学校与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泰安、德州、临沂等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济南市共建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打造中药质量研究、中药新药及其系列产品研发领域国际合作中心;与青岛市共建青岛中医药科学院、青岛海洋中药研究院、附属青岛医院,打造中医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和先进的医疗服务基地;起草《青岛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德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均被地方政府采纳。今年,学校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8家单位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高校一个基本的职能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也是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的。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地支撑现代化建设。像现在高校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如何把高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但高校的资源优势包括很多方面,教学优势、科研优势、文化优势等各方面的优势,如何更有力地创造平台,打通通道,高校也有这种责任担当,也必须发挥这样的作用,然后促进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我认为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一个双向成就的关系。地方的需求尤其是一些重大的战略需求,也引领高校促进高校来发展,发展自己的学科,发展自己的专业,来更好地服务地方的需求。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山东中医药大学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卓有成效,李校长,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吗?

李可建:好的。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建设了5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其中,3个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我重点介绍一下这3个现代产业学院:

1.现代中药产业学院。药学院与鲁南制药等5家企业,整合中药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资源与企业优势资源,围绕中药全产业链发展,聚焦中药材良种选育、生态种植、中药饮片炮制、健康产品开发等环节关键技术,联合开发“中医药+生态栽培”“中医药+智能制造”“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开发”等系列课程,共建GMP模拟车间、虚拟仿真、“三实双创”实训教学平台、科研实践教学基地等,打造现代中药特色专业群,培养中药产业发展亟需人才。该产业学院2021年获得济南市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支持,2022年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并被推荐至教育部参加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遴选。

2.智能中医现代产业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与浪潮集团等3家企业,整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资源与企业优势资源,围绕医学信息技术新发展,聚焦智能康复技术、云服务、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开发了上肢骨折主被动智能康复训练设备样机等,具有精准性、便携性等特点;先后共建科教协同育人基地1个,联合实验室5个,形成了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学研服务平台。该产业学院2021年入选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3.中医外治产业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与北京中科微针等3家企业,整合针灸推拿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资源与企业优势资源,围绕中医外治新技术发展,聚焦经皮给药新技术、新材料等关键技术,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路径,开办针药结合创新班,培养同时具备针推临床应用能力和中药新材料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产业学院2021年获得济南市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支持,并入选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另外,我校护理学院与山东省护理学会等5家单位共建了现代康养护理产业学院,健康学院与山东省瑞康互联网医院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共建了健康服务与管理现代产业学院。

主持人:通过李校长的介绍,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为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的步伐。再次感谢李校长的精彩分享,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教育强国看山东”,我们下期再见!

【校长推介】

【个性问答】

问:7月11日,山东中医药大学在第九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参赛的7个项目全部获得省赛金奖。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校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可建:成绩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是学校长期以来久久为功、厚积薄发的结果。

学校转变办学理念,转化中医药资源优势,以“双转”促“双创”,系统构建“五创融合”中医药双创教育体系。

学校明确了“以创立人”双创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建设了思创、专创、科创、产创、赛创“五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构建了“中医药+”特色双创教育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构建了必修、选修、辅修3个层次的双创教育课程;在实践体系建设方面,构建初阶能力进课程实训、进双创活动,中阶能力进双创项目、进双创训练营,高阶能力进双创竞赛、进孵化平台的“六进”实践路径;在双创平台建设方面,建设61个校外双创实践基地、63个创新训练平台和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设了双创课程教学、双创项目指导和校外创业导师三支师资队伍。学校还进一步优化双创生态支撑系统,构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四链融通”的双创生态环境。建设3个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的专业群,1个科教融合实践基地,校地企合作共建3个现代产业学院,成立62个新医科创新团队,开展重大科研攻关40余项、校地企合作上百项,推动师生共创和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学校还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入选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张伯礼院士认为学校双创教育“对全国中医药院校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策划:兰传斌

统筹:单青 张召兴

主持:高翔

摄制:张子良 李扬

设计:吕文佳 尹亚琪 耿俊逸

实习生:唐艺航 王钲雯

大众日报客户端出品

责任编辑: 单青


作者:

大众日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