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 2200 字
阅读需要 6 min
走进湖北博物馆,你一定会看常设专题陈列“楚国八百年”。在种类繁多的青铜器和色彩艳丽的漆器中,一架彩绘漆木虎座鸟架鼓赫然立于其中,它是镇馆之宝,体现着楚文化的神奇、浪漫、瑰丽。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先秦时期的国家分为华夏之国、大夷之国和小夷之国。“大夷”是指比较强大的秦、楚、吴、越等国。世人多熟知秦国实现大一统,但却不一定熟悉楚国之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陈列的虎座鸟架鼓。(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统一南方,促进民族融合
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构成了早期长江中游的文明起源序列,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荆楚先民可以追溯到高辛(即帝喾)时代的祝融部落。祝融是火神、雷神,是掌握取火技术、懂得观象授时的一个部落首领。商王武丁曾对南方荆楚地区进行经略,楚人成为南方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周朝虽然承认了楚的合法地位,但封号仅是低等的子爵。周成王在岐阳会盟天下诸侯,楚为荆蛮,根本没资格参加。这极大伤害了楚人的自尊。后来,楚人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经长期艰苦创业,楚国日益强大,引起周王室的不安。周夷王时,楚国君主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他直接封三个儿子为王,控制了汉水下游到长江中游两岸的重要政治军事据点。周平王三十一年,熊通封号武王,是楚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称王的国君。自熊通以后,楚国以郢都为中心,先后经营汉水以西,征服汉水以东,逐渐向江淮进发,三百年间,灭国四十多个,“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共王时“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越国又被楚国征服,“大夷”吴、越之土尽属楚国。楚国极盛时,疆域北达黄河,东临大海,南包洞庭苍梧,西兼巴蜀云南。楚国统一南方,极大促进了南方各民族融合。大禹涂山之会召集诸侯,执玉帛者有万国。武王伐纣,大会八百诸侯。春秋时期有百余国,战国初期只剩下了二十余国,诸侯国越来越少。秦灭六国完成中国统一,得益于六国完成的局部统一,其中楚国贡献最大。▲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图片来源: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
最早产生县制,对大一统产生深远影响
春秋时期,分封世袭制度仍有很大影响,贵族执政者均有封地或采邑。而县制的产生是君主加强集权的产物,有利于打破宗室贵族对地方的控制垄断。
在春秋诸国中,楚国设县最早。楚武王时已设县,灭国置县是主要途径。春秋时期楚灭国达42个, 县多位于这些地区。例如,楚文王灭申、息二国,置申、息二县。楚国的县大部分位于与中原诸国交战的北部边境地区,起着边防军事重镇的作用。楚国县的长官称为县公或县尹,由楚王直接任命,一般不世袭,可以随时任免或迁调。县政大权掌握在国君手中,楚王对县的控制相当严密。这与后世中央集权对地方郡县管理颇为类似。战国时期,县的设置越来越规范。一般县的设置有总体规划,每个县的面积和户口数量有相对统一标准。后来的秦制,县方圆百里。县的长官由国君任命,按照国家法令治理县政,无世袭县政特权,这与春秋贵族子弟任长官有根本区别。中央每年考核各县政绩,根据政绩优劣决定官吏升降任免。县一级行政单位有完整的行政机构。县令之下设县丞,协助县令管理民政;设县尉,主管军事。下设若干衙署,为具体职能部门。县下有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设乡啬夫、三老、里正等基层官吏。随着秦国完成统一,郡县制成为中华大一统的基本制度安排,其中不能忽视楚国的制度贡献。
凤凰崇拜的起源地,龙凤文化相辅相存
千百年来,龙凤文化相辅相存,历久不衰。龙凤呈祥,辉映千古。
距今约5000年的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凤,被誉为“中华第一凤”。巧合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楚人成为凤凰崇拜的群体。受访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