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轮到国产医疗器械企业
在海外“靠技术换市场”了
就在不久前,北京先瑞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先瑞达)和全球医疗器械巨头波士顿科学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拿下全球巨头海外市场独家分销协议的血管介入企业,按照双方拟定的合作金额上限来算,合作金额涉及超55亿元。
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凭何创下业界里程碑?先瑞达董秘兼业务拓展部总监李晨透露道:“这离不开我们的独家产品优势和完备的产能配套设施。先瑞达的膝上药物涂层球囊是国内首款药物涂层球囊产品,膝下药物球囊获得了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到现在依然保持‘全球首款且唯一’的市场地位。”
外周药物涂层球囊上市
开辟国内外周血管介入新疗法
被国际巨头看好的药物涂层球囊是什么?
在先瑞达的实验室,我们见到药物涂层球囊的“庐山真面目”。看起来,它就像由一根细细长长导管连接着的“小气球”,“气球”表面涂满药粉。“别小瞧它,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药物涂层球囊,改变了很多腿部血管堵塞晚期患者不得不截肢的命运。”李晨说。
作为一家聚焦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企业,先瑞达首先布局外周血管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产品。人体外周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疾病高发部位是腿部,由于血管壁变厚、变硬,会直接导致管腔变窄供血不畅,传统治疗方式是在血管里放支架,但由于腿部运动容易导致支架断裂造成进一步血管堵塞,形成恶性循环。
“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把血管撑开让它维持长期通畅,同时又不留异物?这是这款产品研发之初的理想状态。”李晨说。药物涂层球囊成为一道曙光,可以通过在血管里放进一个“气球”将其撑开,并使“气球”表面药物沾到血管内壁的方式进行治疗。在创立先瑞达前,创始团队便对该领域有所研究,希望解除进口医疗器械产品的束缚,创始人李静决定组建新的公司继续推进药物涂层球囊的研究,在血管介入领域做出中国人自己的产品,希望用科技为患者的血管健康服务,并将先瑞达落户北京经开区。
用国产首创落地应用
带来新治疗方式
从2011年到2016年,从公司成立到首款产品获批上市,先瑞达默默蓄力。
“由于没有先例可参考,我们只能蹚出一条自主研发的路。”李晨说。攻克药物涂层球囊技术主要有两大难关,一方面,如何保证球囊穿过血管被送往病变位置时,最大程度减少球囊表面药物的损失?另一方面,当药物到达病变处,球囊打开后,药物又将如何最大程度地附着至血管内壁病变区域?为拨开迷雾,研发团队做了大量实验来研究药物涂层、赋形剂等关键项目。
在最初的5年时间里,研发很难,注册上市更难。“这是一款原创产品,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和用途。”李晨说。如何让更多人了解?他们借助欧洲专家团队的力量提前设计预案,并牵头组织多次专家、医生的国内外交流学习活动。
守得云开见月明,2016年,先瑞达首款产品——外周药物涂层球囊(DCB)获批上市,也成为国内首款外周药物涂层球囊产品;2020年,先瑞达膝下药物涂层球囊上市,这也是全球首款经过临床验证的膝下DCB产品……为外周血管介入领域疾病带来全新的治疗方式。李晨说:“我们的膝上药物涂层球囊跟国产竞品相比有4年的先发优势,到目前为止,我们膝上DCB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是70%左右;膝下药物涂层球囊是全球首款经过临床验证的DCB产品,占据100%国内市场。”
让自主品牌走出国门
拓展海外市场
近年来,先瑞达完成港股上市,进一步拓展产品管线,外周血栓抽吸系统、射频消融系统先后上市,同样也都是国产首款产品。如今,先瑞达已有十余款上市产品,正推进二十余款在研产品;同时在产线配套上,先瑞达也通过自建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和生产线,实现上游精密管材和原材料生产自主可控,降低产品的迭代时间和生产成本。
在等待行业风口到来的过程中,先瑞达在经开区日渐壮大,还在建设一个面积为2.4万平方米的厂房。“今年和波士顿科学签署合作协议,对先瑞达来说,是再一次跨越式的前进,在帮助产品迅速走向国际的同时,也极大助力未来的营收提升。”李晨说。根据协议,在未来三年内,双方将在产品全球商业化、产品制造服务、产品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
大鹏一日同风起。数据显示,全球外周介入市场规模达80亿美元,平均市场增速约为7%。而中国外周介入市场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几年增速在15%到20%左右。李晨说:“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加强、加深产品管线研发力度,开拓国内市场,并进一步扩大海外布局,通过战略合作打通全球销售渠道,争取让全球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