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批充满温度和活力的演艺新空间,凭借多元的产品形态和个性化的市场特色,在东城悄然生长、壮大。
演艺新空间,“新”在演出场景、剧目制作、表演形式、观演关系、演出体验、空间内容、消费业态等方面。今年4月,东城区在北京市率先授牌首批演艺新空间,进一步推动全市各类演艺新空间规范有序繁荣发展。通过政策支持等扶持演艺新空间发展,不仅赋予城市文化生活融合发展新动力,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同时带来了文化与商业、旅游相融合的新消费,为当下演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注入了新活力,让东城“戏剧之城”建设焕发出年轻态、时尚范。
0 1 沉浸式剧场 重构戏剧观演新空间“沉浸式”是近年来演出市场的热词。在东城区的演艺新空间,各种沉浸式演出不断涌现。这种无论故事创意、现场呈现,还是观演模式、观众体验都与传统演出有着本质不同的演出形式,引起了越来越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兴趣。
“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戏剧的形式,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进入戏剧、爱上戏剧。”77文创园运营总监潘鹏飞介绍,今年3月,由北京抓马艾克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沉浸式戏剧《大真探赵赶鹅》在77文创园内的77剧场一经上演便成为口碑爆棚的热门演出,至今已正式演出125场,场均观众140人,累计吸引近2万人观看。
《大真探赵赶鹅》剧照
沉浸式话剧《大真探赵赶鹅》 演员演出前暖场互动
由于沉浸式演出彻底打破了传统观演模式中的“第四堵墙”,因此演出环境往往不再是传统的演出剧场和镜框式舞台。观众们从走进演出空间的那一刻,就已经全方位沉浸在剧情当中,甚至被赋予了剧中角色,成为演出中的一部分。
如在《大真探赵赶鹅》的演出现场,每个观众座椅上都有精心制作的“身份证”。观众们都成了“南槐树胡同”的居民,被安插在不同环境当中,每个区域都能看到不同视角的近距离表演,还能参与其中进行各种互动,在时而屏气凝神、时而轻松开怀的氛围感和参与感中,感受新与旧的思想碰撞、正与邪的斗智斗勇、善与恶的一念之差。
《大真探赵赶鹅》演出现场
沉浸式戏剧致力于还原真实的场景,《大真探赵赶鹅》的完美呈现,离不开剧场内极为讲究的舞台设计与舞美道具。无论是否看过沉浸式演出、是否了解《大真探赵赶鹅》的创作背景,观众只要推开剧场那扇极具质感的木头大门,就会立刻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吸引。潘鹏飞告诉记者,77剧场座椅原设计即为可挪移方式,剧组进场前,剧场内座椅被全部收起,成为一个300平方米的演出空间。冒着热腾腾香气的羊汤馆、霓虹闪烁热闹非凡的梦幻丽莎歌舞厅、挂着小黑板打着小广告的录像厅、能跟片儿警一起查案办案的派出所、存有详细笔录和案情分析的档案袋……细节极其逼真的场景和道具,辅以专为演出进行的灯光、音响等硬件设施的维护与升级,最终呈现给观众一个悬疑和幽默兼有、刺激和精彩同在的沉浸式演出。
0 2 戏剧+生活 解锁文化消费新体验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东城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戏剧文化资源,是全国戏剧产业链条最完整、戏剧生态最完善的区域之一,也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戏剧中心之一。而隆福寺则是东城区构建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东城区“戏剧之城”建设、“文化金三角”“故宫以东”等一系列文旅战略布局的政策和资源支持,2022年11月5日,大麦旗下首个演艺新空间——大麦新空间当然有戏沉浸式剧场正式开业,其运营包括戏剧内容和文化目的地经营两部分。
颜料会馆沉浸式曲剧《茶馆》
几张方桌错落摆放,观众在店小二的引导下有序落座。当观众还疑惑演出将如何展开,殊不知好戏开场,自己已经是茶馆里的“茶客”了……在颜料会馆上演的沉浸式曲剧《茶馆》根据老舍先生同名话剧改编,与传统的北京曲剧不同,沉浸式曲剧《茶馆》采用了新型表演方式,将整个表演空间还原茶馆的古风古貌,以“融戏于景、戏景相融”的全新形式呈现,将观众与演员一同置身演出场景之中,以“茶客”身份参与整场表演,以极强的代入感、参与感、互动性调动多重感官,带来融入剧情、投射情感的新型入口。演出结尾,有幸被选中的观众穿上剧中宫女、侍卫的服装,跟着专业演员走起了台步、行过了请安礼。“参与感太强了!场景布置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是走进了老北京的茶馆,演员就在桌边谈天说地,让我感觉一瞬间穿越到那个年代,感受到普通百姓生活的辛酸苦辣。”市民张女士说。
从承载百年历史的质朴文物到熠熠生辉的文物活化利用典范,从昔日游子聚会场所到如今各地优秀文化的展示平台,从文艺演出进会馆旧址到新型文化业态集聚的“文巷”……作为东城区“会馆有戏”品牌项目第一批试点会馆,有着400余年历史的颜料会馆自2021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不断锤炼“拿手好戏”,并积极拓展“会馆有戏”演艺载体,积极推进与大逗相声、小百花越剧团等各类优质演出团体合作,加强“会馆有戏”资源导入与品牌提升。
优化演出内容的基础上,颜料会馆持续探索会馆社会化运营模式,引入新京味“悦合颜”下午茶,开办以女性为主题的罗岚书店,化身更具黏性的文化综合体。2021年,颜料会馆获评“北京市十大网红打卡地”,2023年4月荣获东城区首批演艺新空间认定。以颜料会馆为代表的演艺新空间在“新”的同时还兼有厚重的文化韵味,不仅是新兴文化的发展,也是传统空间载体的活力焕新。
东四北大街西侧的胡同深处,一条不到两米宽、只有200米长的南阳胡同里藏着北京第一个集创作孵化、排练演出、休闲住宿等为一体的“戏剧共享生活社区”——南阳·共享际。
“我可以在此办公、排练、演出、会客、甚至在多场次演出时也可以住在项目,这一切让创作更流畅,同时成本也低了很多。”在此创业的戏剧工作者曼玉说。
“这里每周都有很多戏剧类型的活动,参与者增多,咖啡店的生意也跟着变好了。同时,咖啡店可以增加参与者的停留时长。在相互引流方面,我们和共享际配合得很好。”“铁手咖啡制造总局”主理人丁先生说。
南阳·共享际品牌总监赵禹清表示,南阳·共享际围绕戏剧创作、戏剧孵化、戏剧产业化开发三个环节构建戏剧文化场景,为戏剧工作者提供了“工作+居住+排练+文化商业”的整体功能服务空间,在同行业中属于少有的集演出和内容孵化于一体的商业平台,同时也聚集了具有温度的商业内容社群、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生活和消费场景。
沉浸式体验、场景式消费,让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观众有了更多选择。如今,在东城,更多的演艺新空间正在生长,其演出频次更多、表演形式更灵活,周边生态也更加“复合”,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脉与日新月异的现代景观融为一体,成就“城中有戏,戏中有城”的文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