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是传统节日中
最“有爱”的一天
爱是从少年到迟暮
爱是从春至到冬临
爱是理想与热情
爱是航行中灵魂的舵和帆
在这个中国式浪漫的日子里
让我们聚焦于北体里那些感人至深的爱
品味他们的共同奉献与相濡以沫
1、归国夫妇不忘初心
满腔拳拳爱国情
王义润&李鹤鼎“我们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有广度,还必须要有深度,才能符合当前的形势。”
王义润:193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48年赴美留学获美国旧金山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1953年创建北京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运动生理教研室并任教研室主任。
李鹤鼎:1938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1946年赴美国留学,后获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1951年毅然返归祖国,曾任北京体育学院教授、球类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部主任。
相伴赴美,携手回国
他们的目标与方向始终一致
就是报效祖国
图:王义润
1935年
18岁的王义润以优异成绩
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1936年
她遇到了斗志昂扬的李鹤鼎
二人都有学习先进体育科学知识以回报祖国的决心
图:李鹤鼎
1948年
两人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三年后王义润拿到了美国旧金山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学位
1951年
王义润和李鹤鼎夫妇放弃优厚酬金的工作
冲破美国政府设下的重重难关
毅然踏上归乡旅途
1953年11月
我校第一个体育生物学科教研室成立
王义润担任主任,接手了一个艰巨任务——
建立新中国第一个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虽然教室、教材、老师和教学设备极度匮乏
但他们也一齐努力承担着50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
1954年
运动生理研究生班成立
王义润更是担起了苏联专家的助教工作这一重担
还参与了1961年和1978年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教材
《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 的主编工作
除此之外
王义润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和
科研方面每人挑选一个方向深入研究的方式
使得学校的运动生理学教研室在全国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他也在后来被誉为“中国体育科学领域的一颗明星”
1987年
李鹤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他更加严格律己,即使在病榻上仍不忘努力学习
一生只择一事,一生只爱一人
体育,伴随了王义润和李鹤鼎的一生
也渗透到了他们的生命中
他们携手在那个方兴未艾同时充满希望的时代
一点点描画他们眼中体育行业的未来
至今思之,其心拳拳,其行累累,感人至深
图为运动生理学教研室教师在集体备课,王义润老师在进行讲授
2、学术伉俪感恩母校
科研与爱情并进
高强&尹吟青“北体大既培育了我们,锻炼了我们,也造就了我们。我们和北体大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高强:1949年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就读,1954年因工作调动至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尹吟青:1950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生物系,1951年转入北京大学生物系,1954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央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教研室工作。
从同学到伴侣
他们在体大校园里相遇结缘
在艰苦环境中齐头并进
在创新突破中共同成长
在平淡岁月里默默陪伴
高强与尹吟青相识于北京大学
毕业后二人调任到中央体育学院的运动生理教研室
在国内运动生理学开拓者王义润老师的指导下
他们收集资料、研习教案
承担起专二学生的运动生理学教学任务
1969年
高强、尹吟青背上行囊
踏入了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屯留区干校
当时苍茫的三晋大地上没有人种过水稻
只有小米粥和玉米面窝窝头可以果腹
他们与这片贫瘠的土地较量了整整四年
被磨砺成了种水稻和养猪的好手
这时由于工农兵大学生招考恢复
二人又回到久违的北京体育学院
70年代初期,学校教学和科研还处于停滞状态
回校后
尹吟青担任女排队伍的跟队医务监督工作
而高强则来到了内蒙,开展体育师资的培训工作
80年代初期
学校购置了一批先进仪器,两人开始着手科研
记不清多少个日夜,二人携手在科研道路上扎实前行
图为高强、尹吟青老师在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1988年
他们获得了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国家发明奖
开创性地发明了无创的肌纤维测定方式
1966年
高强、尹吟青退休离岗
但他们并没有完全停止工作
仍然帮助杂志报刊进行审稿、编写书籍
教学科研中的好搭档
日常生活中的好伴侣
两位老人携手走过近70年的风雨
他们的生活平淡且踏实
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而守护是最沉默的陪伴
图为夫妻二人获得的奖项
3、军旅恋人同在军营
携手共圆报国梦
张晓童&刘晓彦“你守卫蓝天,我巡航海疆。”
刘晓彦:2020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她追随爱人当兵入伍,完成了从“硕士新兵”到“蓝刃女兵”的身份转换。他们的军旅爱情故事相继被人民日报、人民海军等微信公众号报道。
从恋人到战友
身份转变 情感不变
他们仍然并肩同行
左:张晓童 右:刘晓彦
相识之初
刘晓彦并不知道对方是一名军人
只觉得这个大男孩给了自己十足的安全感
认识一段时间后
两颗心渐渐走在了一起
交往时
张晓童常常与刘晓彦分享自己的军旅生活
这让心怀从军梦的刘晓彦更加坚定梦想
遗憾的是2020年7月刘晓彦本科毕业
因超龄无法报名参军
时间瞬息流转,2022年6月7日
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
这一天也是二人订婚的日子
一个月后
在北京体育大学读研的刘晓彦
与张晓童结婚申请刚通过审核
一条研究生参军入伍放宽年龄的新政策
再次点燃她的从军梦
“我想去军营追随你”
张晓童知道女友的梦想
也支持她的决定
9月初,25岁的刘晓彦成为了
北部战区海军某训练基地的一名“大龄”新兵
图为入伍后的刘晓彦
身为一名运动健将
刘晓彦在部队却没有想象中的如鱼得水
严格的训练标准 紧张的生活环境
让这个曾经自信的女孩产生了自我怀疑
当拨通男友的电话时
委屈、失落和思念等杂糅情绪瞬间涌上心头
积攒的泪水终于得到宣泄
幸运的是
在张晓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战友的帮助下
刘晓彦终于适应了部队训练生活
她在体能考核中获得全优
在新兵结业典礼上被授予列兵军衔
更是凭借优异表现荣获“训练管理之星”
刘晓彦(中)与战友分享获得“训练管理之星”后的喜悦
“
我想和你一同投身强军事业,
一起见证人民军队的百年辉煌,
见证祖国统一的伟大时刻。”
刘晓彦在给张晓童的信中如此说道
从“硕士新兵”到“蓝刃女兵”
未来逐梦深蓝的征程中
她和她所爱之人
定会在祖国的山河疆土间
谱写更闪亮的青春华章
4、校园婚纱五年长跑
和你从校服到婚纱
邓琳娜&邱梓豪邓琳娜:2014级体育商学院本科生、2018级研究生
邱梓豪:2012级教育学院本科生、2016级研究生
2023年,他们回到母校——北京体育大学,完成婚纱照的拍摄。
“在北体的时光是最幸福的日子,
保持纯粹,向往美好。”
相遇 相知 相偕 相守
春来夏往 秋收冬藏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018年
一次寻常的兼职活动
命运让他们相识
初夏的晚风 国训馆前的月季花开
爱悄然滋长
他教会她骑单车 在偌大的校园一圈又一圈
“晚上一起吃饭吧 听说食堂新开的窗口很好吃”
“去散步吗”
沿着英东的跑道
那是属于我们没有尽头的浪漫
一起玩轮滑的体育馆前
那片花还在见证新的年复年年
在这片校园走过的七年是最幸福最自由的日子
走向社会,步入婚姻
他们选择回到母校,拍摄婚纱照
将他们相知、相识的校园
牢牢定格在最值得纪念的影像中
重回校园 一切变了又没变
随处的鲜花绿植
双休日仍人气满满的教学楼
走廊上埋头苦读的考研学子
坐上新装的电梯 走进新建的食堂
眼前仿佛又一次浮现往日时光
自信 自律 自由
他们在这里拥抱着自由的思想和空气
他们在这里挥洒着汗水 抒发着感情
火热的运动氛围与严谨的学术环境是他们自律的燃料
七年 在北体的校园中 他们探寻着未来的方向和道路
年龄在变 想法在变
唯一不变的
是从第一天踏入校园直到今时今日
由衷地自信与自豪
每一次观看体育赛事
每一次朋友圈被北体二字刷屏
每一次体大的学子再创佳绩
每一次骄傲的说出“我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
北体镌刻在身上的
是胸有成竹的底气
是坚定不移追求卓越的精神
这次回到母校拍摄婚纱照
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风景
执起对方的手,相视一笑
回忆起两人的相识、相爱、相守
保持纯粹 向往美好
你坚信的 定会在你身边
那条对的路 那个对的人 总会来到你的面前
爱是选择、是承诺
更是始终如一的坚守
因为爱 平淡相守幸福为真 因为爱 一起朝着目标 相伴成长 岁月漫长 何止“七夕”,更在“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