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史|民国北京(北平)的织袜业
2023-09-08 17:3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袜子在我国古称足衣。纱袜(针织袜子)输入中国之前,中国人一般都穿着用布缝制的袜子。鸦片战争后,针织袜子从欧洲输入中国。纱袜逐步排挤了布袜。

1911年,一名英国人在北京台基厂设立捷足公司,推销自英国带来的织袜机。从此,北京才有人织造线袜,是为北京有织袜业之始。

1912年,有一留日学生张执中,在北京开设了华鑫针织公司。该公司不但资本雄厚,且开设期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无暇东顾,因而获得发展的良好时机。该公司的产品在大战期间,甚至一度远销海外,职工有一百余人。在华鑫业务发展的影响下,陆续有人开设了一些织袜厂。据估计,大战结束后不久,北京织袜业发展到二十余户。后来由于穿用线袜的人日渐增多,市场需要量有增无减,使织袜业继续得到发展,1927年前后已有四五十户,在业人数约三四百人。

1924年《调查北京工厂报告》详细记载了以织袜为主的华兴(鑫)织衣公司生产状况:

京师织袜业,现在据称有七十六家,资本多甚薄,其小者无异家庭工业,机只三四架,工不过数人。其最先开办而最大者,为十八半截沈袜子胡同之华兴织衣公司,创于民国元年,资本共一万八千元,总董为张执中(日本帝大机械科毕业),聘有直隶高工毕业生一人为管理兼充技师,有工头二人,职工二人及学徒二十八名……织物以袜居多数,外如卫生衣、汗衫、手套等,均有出品,每年销售额总计约价二万元。该厂有织衣机三台,内瑞西式者二台,日本大丸式者一台,缝纫机十—台,织袜机共三十一台,内计圆形织袜机十二台,横编机九台,横编机除织袜外,可兼织手套等,各机械多用手动。(王季点、薛正清著《调查北京工厂报告》,载《农商公报》第122期,1924年9月)

华兴织衣公司的成立,为北京织袜业培养了技术力量,以后很多袜厂的技工或小业主都是出自该公司。

1929年前后,北平曾开过一次工业品展览会,得到上海工业品技术优良、式样美观的启发,织袜技术有所改进,对外销路也逐渐打开。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北京织袜业迅速增加到一百余户,在业人数约七八百人。

据1932年北平市社会调查局统计:

北平织袜工厂,专系作坊性质者,现约五六十家。其工厂兼营商店者,为数亦有四五十家。如东安市场之“自强袜庄”“舞美毛品袜厂”,西单商场之“宏庆亨袜厂”,张公园之“一中针织工厂”,打磨厂之“同义成织袜工厂”,南长街之“北平织业袜工厂”,菜市口之“王大珍家庭工业社”,安内永康胡同之“北平慈善妇女职业工厂”,均此业中之较著者。此外,在平市无正式工厂,亦无门市,仅于私宅中装设织机一二架,从事工作,藉资糊口。既不纳捐税,亦不收工徒,此种家庭工,为数颇多。如街头巷尾,及各处庙会之浮摊所售之袜,多属于此类。(池泽汇等著《北平市工商业概况》第二篇《服饰·织袜业》,北平市社会局1932年版)

民国时期,纺织厂附近纺丝的工人

1935年前后,全国掀起抗日运动高潮,加强了对日货的抵制,这也有利于织袜业的发展。据估计七七事变前,北京织袜业约有二三百户,从业人员约有二千余人。但好景不长,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日寇很快侵占了北京,并实行棉纱统制,迫使大部分袜厂倒闭,只有少数厂户利用土纱土线勉强维持。后来日寇通过纤维公司向北京几家大的袜厂下订单加工军用袜子、手套;大厂又托小户加工,使北京织袜业户数有了较快的增长,曾经发展到数百户。但这种发展是非正常的,一般民用生产完全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至日本投降前夕,甚至连土线也实行统制,因而几乎完全扼杀了民用生产。

抗战胜利后,北京织袜业遭到了空前的灾难:一方面由于物价飞涨,使得产品卖出去就买不回原料,加之购买力下降,产品滞销,使不少织袜户破产;另一方面,美国玻璃丝袜大量涌进中国市场,上海机制袜在美货对上海市场的廉价倾销下也挤向华北、北京的市场寻求出路,更给北京织袜业以严重的打击,使得北京的袜厂大批倒闭。据1949年1月统计,整个北京针织业只有47户,从业人员不过一百余人。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民国北京(北平)的成衣、鞋帽与针织业》

作者:章永俊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