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
大红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寓意着喜庆祥和、幸福安康、事业兴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上就悬挂着格外引人注目的8盏大红灯笼,而且一挂就是45年。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一窥端倪。
周恩来敲定宫灯方案为迎接新中国开国盛典,根据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的安排,在对天安门城楼进行整修的同时,还要进行装饰和美化工作,其中就包括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大红宫灯,以彰显新中国普天同庆、国泰民安的新气象。
宫灯的制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隋大业元年(605年)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火树银花,半月不熄。隋唐之后,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逐渐传至全国,波及海外。清代时,宫灯还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 臣的赐物。据《啸亭杂录》记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灯盏数对。”后来皇宫内外到处挂上了红灯笼。大红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因此人们把“贡灯”叫作“宫灯”。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彩灯中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当时,天安门的装饰和美化有明确分工:城楼两旁的大标语,会议的横幅、红旗、大灯笼等,由时任会场布置科科长的著名书法家钟灵和著名画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仃负责设计。领到任务后,他们在中南海瀛台东海岸的待月轩里进行设计。天安门城楼共九个开间,中间一间最大,也是城楼大厅的出入口。他们设想,大厅门口不挂灯笼,以便留出更开阔的空间。两侧各四个房间,逐渐缩小,每个开间悬挂一盏灯笼,共八盏。
在天安门城楼的十根红廊柱中间,悬挂八盏庄重、大气、喜庆的红色大宫灯,这样既能体现出民族风格,又能充分显示出浓烈的盛典气氛。天安门城楼装饰方案呈报给开国大典筹委会主任周恩来后,他迅速对每一个布置方案进行审核。两天后,周恩来在十几个方案中选定了张仃、钟灵提出的有八盏大红灯笼的天安门城楼布置方案,批示“同意”。
尹师傅出马解决难题天安门城楼的设计方案经开国大典筹委会批准后,由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舞美队具体负责实施。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灯笼的制作问题。根据空间需要,每个灯笼的直径只有接近三米,整体效果才能和天安门的雄伟气势相协调。这么大的灯笼,史无前例。钟灵开玩笑地对张仃说:“这灯笼做出来,在里面可以蹲坐三四个人打扑克!”
由于在比例上需要匹配天安门城楼宏大的体量,市场上找不到这么大的宫灯,也没人做过这么大的宫灯。钟灵和华北军区舞美队队长苏凡等人为此心急如焚,他们迫切地要找到会做灯笼的艺人。
苏凡手下有两位骨干,都是日本籍的美术家,一个叫小野,另一个叫森茂。小野曾因在日本参加左翼美术家活动而遭到迫害,便主动与北平地下党联系,被介绍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后又被分配到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舞美队。森茂原本在日本华北驻屯军当兵,因反共宣传需要,阅读了很多毛泽东的文章。没想到,他却被毛泽东的著作所折服,成为日本反战同盟的战士,也到了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舞美队工作。
苏凡带着小野和森茂跑遍了整个北平城,没有买到符合设计要求的宫灯。此时距开国盛典只有十天了,苏凡焦急万分。小野提出找一个扎灯艺人来制作,这提醒了苏凡。苏凡急忙来到故宫寻找能够制作宫灯的人,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最后,苏凡在清宫档案中找到了线索,并通过走访,得知在西城丰盛胡同住着一位70多岁、名叫尹作滨的扎灯师傅。苏凡赶忙叫上小野、森茂,来到丰盛胡同,拜访这位尹师傅。当苏凡说明灯笼尺寸之后,尹师傅非常吃惊:这么大的灯笼,别说做,听都没听过啊。可是,当听说是为开国大典制作灯笼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共产党是恩人,解放军都是好人,我一定尽心竭力把灯笼做好!”
精心制作迎开国盛典制作大红灯笼必须依靠手工,需要十几道工序,即使4个人一起做, 一盏灯笼也需要用20个小时左右才能够完成。灯笼尺寸太大,作坊里的场地有限,根本摆弄不开。尹师傅就带领徒弟们,把材料搬运到城楼上, 现场进行制作。
尹师傅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想方设法解决各种难题,有时对着图纸和铁棍、竹片、红纱等材料苦思冥想,有时手指被划破也不在乎。他们没日没夜地制作,饿了,就一边干活,一边啃干粮;困了,就倒在灯笼的骨架旁睡一会儿。苏凡带着美工队的人也上了城楼,给他们打下手, 吃住全在城楼上。
经过尹师傅等人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大红灯笼终于在大典前夕如期做好。制成的每个灯笼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重80 公斤,骨架以铁棍和竹片构成,坚挺又结实,外罩红纱,体量巨大,饱满圆润。9月30日,周恩来到天安门城楼上检查开国大典布置工作,看到扎好的大红灯笼,给予了高度赞许。
当时没有合适的吊装设备,工作人员踩着梯子,用抬轿子的方式,把大红灯笼悬挂固定在廊柱间的大梁上。有了这八盏大红灯笼点缀,天安门城楼显得更加喜庆和壮观。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就是在这八盏大红灯笼的映照下,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光阴似箭,历史的指针一下来到了1994年。为庆祝共和国45岁生日,天安门城楼装修时将八盏大红灯笼换成了折叠式新型灯笼,原有的大红灯笼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天安门城楼上的八盏大红灯笼,见证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瞬间,见证了新中国的历史巨变,也寄托了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