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广邀各领域文化名人,汇聚圆桌对话、文创艺术节、数字化体验等创新形式……为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9月27日晚,2023“白塔夜话”主场活动在北海公园举行,本次活动以“文化,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携手社会各界共话文化发展,共赴文化盛宴。
什么是西城?
这里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这里是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70年的建都史,是蜿蜒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北端点(元代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终点)……
“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和宣南(仕子)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5大宗教中4个全国协会在西城)等多种文化汇聚于此,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岁月流转、文脉绵延,这里是西城。
今天,让我们跟随5个关键词,品味文化西城。
关键词一
文化“金名片” 更亮
皇城山水、百姓人家,相约西城、白塔夜话……
9月23日至27日,“文化,让生活更美好”2023“白塔夜话”文化系列活动在白塔寺和北海公园举办。“白塔夜话”是西城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构建了群众文化体验的场景和文化消费的平台,也是西城29个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之一。
西城区重要文化基因有:“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的重要传播地之一”“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孕育地之一”“许多重大革命事件的发源地”“京报诞生地”“宣南文化(仕人精神)”“明清士人会馆集聚地”“京剧发祥地”“相声兴盛地”“西城礼物 一见如故”等,也不乏有名有范儿的文化打卡地什刹海、大栅栏、琉璃厂、天桥、西单、金融街、北京坊等,可以赏京剧、品昆曲、听相声、看美景的好去处,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创产品、文化品牌背后的“秘诀”是——西城坚定文化自信、以自信的文化育文明的不懈努力与追求。
历史上,西城曾是古蓟城、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的核心地带,元、明、清三朝古都的西半部,这里是北京古都文化的代表性地区。西城区共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18片,占北京旧城33片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的50.3%,历史文化街区面积1327.4公顷,有文物保护单位3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
西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传播地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孕育地之一,是许多重大革命事件的发源地。像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高君宇等革命先驱都在西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迹。陶然亭的慈悲庵、京报馆旧址、蒙藏学校旧址等就在此地。
西城丰富的红色历史孕育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红色基因。
作为离红墙最近的地方,西城是以“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为内涵的“红墙意识”发源地,践行好“红墙意识”光荣传统,履行好“红墙卫士”职责使命,锤炼好“红墙先锋”鲜明品格,是西城的坚实底色。
关键词二
文物活化利用更精
文物古迹浩若烟海,历史遗存举目皆是。
从皇家园林,到宣南文化,再到会馆、各级各类的文物建筑……这片土地的点滴,正诉说着西城风韵。
西城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形成了“西城路径”,让越来越多的文物“活起来”。推出了北京市首条中轴数字文化体验点,皇城北门(地安门)、什刹前海、火神灵阁、澄清上闸、钟鼓楼前、紫禁之巅及大运河和中轴线的交汇点万宁古桥7个打卡点位。
率先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两批共16个文物活化利用项目落地签约。今年4月,新市区泰安里作为全国首个文物活化利用信用融资项目、西城区首批文物活化利用计划中的项目经过重新打造后“变身”为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一经开放,便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青年拍照打卡。
完成34处文物完全腾退,创新推动文化活动同遗产空间相融合,让文物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如沈家本故居作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福州新馆作为全国禁毒宣传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社会开放等,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居民群众。
西城孵化的公众参与品牌“四名汇智”计划,通过建立名城、名业、名人、名景的“四名”工作体系,公益支持有关名城保护文化活动的志愿团队近500个,开办名城保护活动超600场,其中,以中轴线保护为主题的活动近120项,既有中轴文化探访、青少年科普教育,又有充满穿越感的老城剧本游戏、名城摇摆舞等。
关键词三
文化服务品质更优
近年来,西城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西城标志性文化设施集聚。有以中国地质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天文馆为代表的博物馆70家,坐拥三庆园、正乙祠等标志性大戏楼。
西城精心打造书香西城、京剧发祥地、中国(北京)动画周、老舍戏剧节等品牌,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产品,进一步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鉴赏需求。
西城书香氛围浓郁,有实体书店155家,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数位居全市前列。打造特色阅读空间51个,首批44家“悦读湾”挂牌。北京砖读空间、红楼公共藏书楼等文化新地标闪耀大街小巷。“会馆有戏 京彩西城”等文化活动让观众大饱眼福。
关键词四
文化产业发展更快
西城坚持以“文化”育“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文化强区建设。发布“文化产业十条”为文化产业发展添加金融助力,老旧厂房变身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空间。
西城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数量排名全市第三。2022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累计实现收入938.8亿元。
近年来,西城积极落实北京市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战略,有以国家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等为代表的文艺表演团体77家。2022年,全区以占全市30%的营业性演出场次,接待约占全市40%观众,票房收入约占全市46.7%。2023年截至目前,北京市四家票房收益过亿的演出场所,西城区的国家大剧院和天桥艺术中心荣占两席。
西城是北京市唯一拥有区属专业艺术演出团体的区,北京风雷京剧团、北京杂技团、北京皮影剧团3家区属艺术院团在演艺界也颇具影响。
2023年西城区瞄准重点打造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整合配置优质资源并持续发力生态服务:泛动画国家级领军人才服务基地(西城区—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三家共建)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服务基地(西城区—北交所—人民网三家共建),国内细分领域顶流企业积极入驻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五
文化创新活力更强
在西城,集聚了张一元、内联升等老字号95家,其中中华老字号53家,占全市的45%。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0项,北京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6项。认定有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7人。其中,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1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9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在北京市占比28%,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全市占比44%。
西城鼓励引导老字号创新消费体验、拓展新消费群体。比如,白塔寺药店和内联升跨界做咖啡,菜百与故宫、颐和园等文化地标合作推出“承祈元吉”“一生颐饰”等首饰,众多国潮商品走红。推出“打卡鼓西、漫步斜街”等品牌,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西城不断创作孵化艺术精品,设立“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资金”,现已为200余部作品提供5000余万元补贴支持,类别涵盖文学、影视、舞台剧、戏曲、曲艺、歌曲、音乐剧、美术摄影等多种类型。其中,西城区出品的电视剧《幸福里的故事》《什刹海》等入围金鹰奖,《梦中的那片海》在央视热播。“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的开幕大戏,西城区出品的中国非遗主题史诗话剧《西去东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历史悠悠,白塔巍巍
在北京“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的西城
妙应寺白塔和北海白塔
“跨时空”连线
也让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
越擦越新、越擦越亮
文字:西城融媒记者联合采写
图片: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