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8 11:27
“自从开通了直播,我天天想播。一场直播能卖20多个,刚起步时一秋天就能挣3000多元。”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水泉镇村民杨艳秋手中拿着草编手工艺品“痒痒挠”,一边用刻刀裁掉多余的部分,一边一脸笑意地讲述着她网上销售的“战绩”。除了她手中的“痒痒挠”,门廊悬挂的葫芦、收纳物品的箩筐、花色个样的摆件……在杨艳秋的家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草编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都是由小小的苕帚衍生而来的。
苕帚成了突泉县扶贫富民的“金钥匙”,造福着一方百姓。据了解,与杨艳秋一样,水泉镇至少有40%的贫困户参与到步阳草编工艺的大军中来,在得到了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增强了自主增收的能力。
步阳草编以长纤维高粱草为原料,当地人俗称笤帚糜子,经过挑选、脱粒、打磨、编织、加工、包装等工序制成。主要草编制品有各式花样的大小笤帚、小挂件、装饰工艺品等。水泉步阳草编技艺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以来,水泉镇积极协调场地,引进笤帚糜子深加工企业,2010年5月注册突泉县步阳清洁用具有限公司,为农户无偿提供长纤维高粱草种子,与农户签订保底回收合同。工人可以在家编制产品,公司计件回收。每个成品按8元至10元回收,成手师傅可增加月收入2000元以上。
2019年,自京蒙帮扶以来,水泉镇开展了步阳草编产业扶贫车间就业培训项目,项目重点以培育草编工艺匠人和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为主,依托企业现有的加工车间、手工模型,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10人担任专业授课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开展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的草编手工艺技能培训、草编工艺新技术。培育传承草编手工艺技的新匠人。从2019年7月1日开始至9月末,步阳草编产业扶贫车间为贫困户进行免费培训,每个学员掌握4至5个品种的编织技巧,共计培训4500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人。
杨艳秋是突泉县水泉镇水泉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因为家中有患有重病的老母亲,杨艳秋一家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了扶贫车间的培训后,她利用农闲时间,依托步阳草编发展自身技术,实现了农闲人不闲。杨艳秋非常勤快,充满干劲儿。她20多分钟就能做好一个“痒痒挠”,从床扫、地扫,到厨房、餐饮用具,再到旅游纪念品,杨艳秋掌握的手工艺品种类越来越多,并且从选料、捆扎、定形到包装每个环节,纯手工编制完成。在不耽误农活的情况下,靠着销售草编手工艺制品,她一年收入超过一万元。去年,她还注册了快手账号,现在已经积累了2600多个粉丝。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既打发了闲暇的时间,也增加了收入。
如今,杨艳秋一家从过去的土房里搬了出来,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砖房。“国家给扶持了4万元,我们自己添2万。以前从来没想过住这样的房子,更没想过能这么快就实现。”杨艳秋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满足感。她一如既往的勤奋,和丈夫一起经营家中40多亩地,还盖了新羊圈,重新规划了院子的布局。“既然有国家帮扶,自己就更得多干。现在算起来一年收入有七八万,想买啥都能买,日子真是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