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2 11:36
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校长杨波从1988年捐资助学至今33年,资助贫困子弟遍布全国17个省、700多个县、1300多个村,培养资助和减免贫困子弟学费两万余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杨波出生于江西,为求学来到北京并创办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坚持教学育人的教育方针,并立下为“培养和资助十万名贫困子弟”(简称“十万工程”)的宏愿,捐资助学三十三年,本该儿孙满堂,已是富商的杨波校长,为了梦想,把自己的财富悉数捐给了穷学生,至今孑然一身。尽管办学之路充满坎坷,他也从未改变初心,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顺利地走出校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他却还过着饱经风霜、栉风沐雨的日子。
立志读书 北上追梦
1966年,杨波出生于江西宜春的一个平民家庭。16岁时便顶替父亲的班,到一家乡镇企业做工人。在当时能去乡镇企业做工人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意味着有稳定的收入和“铁饭碗”,但杨波内心并不情愿。
“我很喜欢看电影,年轻时《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等一系列电影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反反复复看过很多遍,每次看到这些电影我都热血沸腾,我很清楚记得当时内心的想法:发奋读书,努力考上大学,为国家做贡献而读书!”于是杨波白天上班,晚上读夜校,这样一直坚持了3年。
在人均工资水平每月60元左右的80年代,杨波凭借踏实和勤奋从工厂学徒慢慢成为项目承包人,每月工资将近100元,在家乡成为许多人羡慕的工作岗位时,他毅然辞去了工作,北上追求自己的大学梦。1986年,杨波毅然决然地独自一人踏上了北漂求学的路。
初到北京,杨波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进修法律专业。“回想起来那段求学之路真的不好过”,杨波感概道:“房租交不起,房东天天堵在门口逼着交租金,一日三餐也难以保障,一天只吃一顿饭,有一次向房东借了一颗白菜,分了三天吃完的。北京的冬天又特别冷,没钱买新棉衣,就买了一个旧的军大衣保暖,手脚被冻得裂了口也只能忍着,新年元旦的时候看到别的同学都吃饺子,我就默默在图书馆看看书。”
艰苦的环境没有让杨波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在课余时间做英语家教,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学生的成绩也提升得很快。做了中学代课教师,又办起了外语培训班,深受学校和家长的认可。
苦心人,天不负。杨波参与翻译大百科全书挣得了几万元稿费,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当时拿到稿费的时候真的热泪盈眶,感觉之前的选择是对的,受再多的苦也值得,苦尽甘来嘛。”
1988年杨波以个人名义向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贰千元和用于资助老区失学青少年,得到时任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副国级领导人亲笔签发的证书。
初献爱心 义无反顾
拿到稿费后,杨波的朋友提醒他:“现在二环的房子每平方米1000多元,你在北京无依无靠的,不如先买一套房子,或者买辆轿车,多气派。”杨波当时并没有采纳。
杨波说:“我看到很多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的贫困家庭连温饱都不能解决,贫困子弟面临失学情况的时候,心里就特别难受。”联想到自己之前在求学过程中的艰苦条件,就做出了决定,向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了2000元。
1988年,杨波当时只有22岁,那时候还没有希望工程,而且2000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杨波义无反顾地把钱捐了出去。“我捐钱之后心里非常自豪,自己也终于可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后来,杨波得到了原国家副国级领导人亲笔签名的捐赠证书,“手捧着证书我十分激动,心里也充满了感激之情。”
一个居无定所的外地青年,在他身无分文的时候,在他饥饿难忍时,在他通过艰辛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的时候……而杨波未加任何思索,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血汗钱献给了贫困子弟。
书画义卖活动启动,公益助学等您参与
一企藏一幅万企帮一校一人购一幅万人扶一校